高宠和何栗两人在饶阳城下相对而立,随即就见高宠从袖内取出书信一封,往前微微一递,冲着何栗说道:“大人,这里有你故友的一封书信,还请你当面拆看!”
何栗见此自然是满脸堆笑的从高宠手中接过信封,低头看看信封之上写着,“何栗贤弟亲启,兄叔夜”。
只看这信封,不看信中的内容,那何栗和高宠就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两人相视一笑,随即就见何栗侧身让去一旁,随即抬手虚引道:“高将军!请随某入我饶阳城!”
“还请何大人为高某引路!”
“那是自然,今日这路引起来,才真是痛快!”
至于说那封张叔夜的亲笔信,却正是赵斌予高宠的锦囊之中所留,毕竟赵斌可说了要助高宠、章启旸弹指轻取饶阳、武强二城,自然要做足充分准备。
而赵斌手中之所以会有张叔夜的书信,自然是在起兵北伐之时,那位张老大人通过暗卫的渠道送至赵斌手中。当然费了这么大的功夫,张叔夜自然不可能只送来给何栗的这一封书信,毕竟张叔夜在河间府这么多年,除了饶阳、武强外,在这河东、京东两地也是多有布置。
这一封封张叔夜的亲笔手书,赵斌都不用拆看,只看信封上的姓名,再结合前世的记忆还有暗卫的情报,这河东、京东两路中孰敌孰友,赵斌便作到了心中有数,这也是为什么赵斌大军一路北上会如此顺利的原因。
到现在,随着赵斌驻军冀州,这张叔夜送来的亲笔信也用的只剩下最后两封,其中一封被赵斌放在给高宠的锦囊内,而另外一封信则被赵斌放在章启旸的锦囊内,用来应对这武强守将。
不过与高宠这边的轻描淡写不同,咱们这位章元帅取武强时,却着实废了一番手段。
与饶阳城一样这武强城内也是一文一武两人坐镇,其中文臣乃是张叔夜这多年布置,此人姓王名伦,与当年梁山泊上的白衣秀士同名,但却要比那位争气的多。
这位王大人少年时好武任勇,颇有游侠之风,练的一口宝剑,虽谈不上万马军中横行,但是论步战几十人也难进身。当年靖康之变后,此人曾暗入金营想要救护二帝,只可惜武艺不济,连一重金营都没闯过,就落得负伤而逃。
最后还是得张叔夜庇护,才有机会在城内安心养伤,并且靠着张叔夜开具的路引顺利南下归宋了。待归宋后,王伦在临安也谋得一个小官,只是这官没坐几天,便又赶上赵斌在西北杀的金人大败,逼得挞懒南下议和。
这议和事毕,从礼法来说,大宋自然要派人相送,一来是免得沿途生出变故,二来也是为了送些回礼,可此行毕竟是北上黄龙府,这其中的风险自然不小,因此朝内文武群臣是推三阻四,所以最后这差事就落在朝内无依无靠的王伦身上。
而北上黄龙府后,这王伦自然也就被强扣在大金境内,朝内秦桧等人自然不会为了这么一个不相干的人出力,赵构更是能不打仗就不打仗,区区一个小官不回来也就不回来了,到最后只有李纲还起了些救援的心思,只是老太师在朝内也是鞭长莫及,便只能写了一封书信,请赵安出手相助,免得让国之义士在敌国受辱。
赵安对此自然是传书张叔夜,张叔夜着实废了一番手脚,才算是将王伦此人从黄龙府内要出,只是这次再想送王伦南下,那可就是万难谈起了,最后张叔夜便将此人留在河间府南的武强城内。
原本这武强城内是王伦的一言堂,只是随着兀术北撤回到河间府,想起赵斌惯用的内应之计时,兀术对自己手下这些汉臣都起了些许怀疑,可要往远了每个城内都派金将,兀术手下又没那么多人手,所以最后便只在河间府派了完颜囊,在饶阳派了沙振,至于武强城则派了裴满达坐镇。
要说起这位裴满大人来,那可真称得上一句好大来头,在大金这位身上有太尉的官职,同时他还有另一个更为响亮的称呼,便是大金国丈,其女正是大金如今的悼平皇后。
而有这位国丈大人在武强,那王伦就是再布置妥当,随着裴满达来到武强城内,王伦在城内的话语权也是大为削减,致使今日章启旸来到武强城下时,面对的却是高悬的吊桥,紧闭的城门。
不过章启旸在打开赵斌给自己的锦囊,看完武强守将的情报后,又看了看那信皮上的落款和姓名,再看看那张赵斌亲手所写的字条,只见上面写得却是,“今日武强城,昔年潞安州,金贼能入城,我军何惧哉。”
那章启旸是何等人物,立时明白过来赵斌这是何意,正是要他学当年哈密蚩乔装诈城之事,只是与当年哈密蚩不同,今日城内有内应,手中有真信。
想明白这点后,章启旸当下面带微笑看向军内众将,一边的宗颖与章启旸交往最厚,只一对眼神就猜出个大概来,“怎么,俊逸,可是需要点兵派将?”
“额,点兵倒为时尚早,只是现在需要派将,我这一时间却有些犯难,不知该派何人前往。”
章启旸说着双目环顾周围,这话到嘴边章启旸却陷入迟疑之中,毕竟他现在麾下那可真是老少僧俗齐备,这老将有关胜、武松、呼延灼等人在,可这些老将军章启旸却不放心派这些老将诈城。
而僧俗之中有石宝、蒋元慧等人在,但看看这两位的年岁,想想这两位的身份章启旸也只能摇头放弃,至于说汤祥、宗颖两位自身的武力却又不足,章启旸怕他们两人入城后,帮不到王伦,杀不了那裴满。
最后环顾周围众将一圈,章启旸最后只能苦笑着看向杨沂中,“正甫兄,今日却又该你建功,我这有一封书信烦请你由武强北门送入城内,交予这武强主官王伦,只是见到王伦后还请将军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