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按晋厉公的本意,实现真正的世界和平,还有一个国家必须参与进来,那便是秦国。
秦国一直是晋国在西线的威胁,没有秦国的参与,晋国得到真正的和平,那一定是望梅止渴而已。
早在公元前580年,晋厉公便派了郤犨出使秦国,与秦国国君秦桓公作了一次初步接触,提出以黄河为界,大家互不侵犯。
秦国一开始也答应了,但秦国在历史上太多次被晋国忽悠了,所以这次轮到秦国人来忽悠晋国了。
郤犨一回国,向晋厉公汇报了秦国人的意见。晋厉公还没高兴几天,秦国便伙同白狄向晋国发起了进攻,晋国遭受了不少损失。
楚国也看出来了,这样的和平其实撑不了多久,那还不趁你晋国至少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赶快去收拾东线的吴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于是,楚国便开始在东线作足布防,并对吴国频频发起战役,逐渐收复一些东夷小国。
郑国听说晋国与楚国和好了,马上调整思路,郑成公专门派人联系了鲁定公、卫定公,大家都赴晋国的琐泽开会。
琐泽,约今河北邯郸市一带,郑鲁卫三国召开盟会,主动要求加入弭兵会盟。
然后,楚国和晋国也开始履行条约,双方不断派出使者聘问。至少,一开始,大家还是有点信义,对世界和平还是有些信心的。
谁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但这不能因此否认由宋国人主导的这次弭兵会盟的重要历史意义。
靠这样一纸没有实质内容的盟约而促成的和平是相当脆弱的,毕竟晋国和楚国自城濮之战以来,积累了足足五十多年的仇怨,怎么可能在短期内靠一纸合约而化解呢?
但是,这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真正以和平为目的的诸侯国协议,甚至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和平为目的而不是以战争为目的的协议。
不管是以前的齐桓公九合诸侯,还是晋国文襄时期的会盟诸侯,以及楚国的历次会盟,除了会盟国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和平友好协定外,往往还有一个主要目的,那便是联合起来,讨伐某个诸侯。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还是把宋国右师华元的这次努力,当成一场历史功绩来写。
当然,华元的故事,我们还是放在宋国风云里向大家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