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8章 信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247 字 1个月前

说起来,海瑞自己还有多次被弹劾的理由就是“酷”呢。不过,“酷”与高务实书信中所提到的重点并不合拍。

至于“老、疾、致仕”。老、疾是比较容易确定标准的二目,因为二者皆有准确的标准可供衡量,更和高务实信中的主要观点无关,不提也罢。

接着是“不谨、罢软,冠帯闲住”。罢软,通常指官员在位时期,无甚作为或品行稍亏,如“四川夔州府知府某某,两任郡牧,鲜有恵泽之布,所谓罢软无为者,兹其人也”,就是指在位无甚作为;

又如:“先生(章懋)曰:古人正色立朝,某罢软多矣”则是指品行有亏。而与之前的数“目”相比,不谨则较难定性,虽然明廷对不谨的定性是有的:“有央求势要嘱托者、即以不谨黜退”,但实际上“不谨”二字囊括的范围可大幅延伸。

可以是居官操守上的不谨,亦可能是行政过程中的不谨,因此该名目时而发挥其正常效用,惩治言行不谨官员;时而被作为打击政治对手的手段来使用。

如“图典庚戌会试。分校官汤宾尹欲私韩敬,与知贡举吴道南盛气相后谇。……及考察,卒注宾尹不谨”。此处的注不谨,乃为有实际可循,一分校官包庇门生,已属操守不谨;加之诋毁上官,更属言行不谨。以此注处,名正言顺。

又如徐大化,“以京察既官,再起再蛇,至工部主事。孙丕扬典京察,坐不谨落职”。按京察之常理,一经黜落便不复叙用,徐大化能再贬再起,显然是巴附强援的结果,因此坐不谨,亦不为过。

但也有以不谨为名来打击异己的情况,以丁元荐(万历十四年进士)为例,丁“以辛亥三月之官,时京察甫竣,太宰孙富平(孙丕扬)为反噬者所讦,其党和之,举朝鼎沸。度无能解之者,先生乃起而抗疏……留中不报,乙卯复驰书下,语多激壮,亦不报。丁巳京察,遂以不谨削职”。

小主,

丁元荐之不谨,并不是有何品行上的过失,仅因得罪权贵,便坐不谨。而且削职的处分,较“冠带闲住”为重,可见“八目”与“四科”并非紧密相对,仍可根据掌权者之意愿有所出入。

这一条海瑞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倒还能和德行关联上,不禁在心中暗暗记了一笔。

至于“才力不及、浮躁浅露,降调外任”。与“不谨”相同,“才力不及”与“浮躁浅露”二目,亦因其含义的模糊性,也容易被掌权者所利用。

就“才力不及”目而言,冯琦即说:“从来考察,不及者有两端。才短不能任冲繁,力弱不能肩矩要,此真才力不及者也。亦有行本浮轻,心求速化,事不谙练,动涉周章,此非真才力不及,直是有才而不善用耳”。

由于其含义旳模糊,故掌察者可以利用“不及”之条,在合理的范围内枉纵官员。因此,“才力不及”一目,实际上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是明廷保护人才的重要举措。“国家爱惜人才,故数款中惟不及者最多。……当事者欲留之,则实有当处之过;欲弃之,则实有可惜之才。不得己而附之才力不及,量加降调”。另一方面,该目亦常作为排挤政见不和者的手段。

海瑞想了想,觉得这一条不是他希望用到的,摇头放弃了。

如此一来,海瑞心里就有了个底。他不在乎高务实在京中有何图谋,只要他提出的主张符合自己的为官理念,海老先生是愿意成全的。

而且从本身而言,海瑞觉得自己的身体已经远不如当年了,近两年来已经四疏求退,但都被皇帝温言挽留,不得已才坚持到今日。倘若能借此机会,一正风气,倒也不失为自己功成身退的最佳注脚。

不过,就当海瑞放下高务实的书信,准备召集人手议论南察具体事宜之时,却又有信到了。海老先生接过一看,当下就眯起了眼睛。

“王太仓?”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Apodes”的月票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