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3章 火中取栗(完)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375 字 1个月前

这边厢罗远还在为如何营救成田氏长头疼,那边厢丰臣秀吉却已经开始行动起来。

他的首先第一步,就是把石田三成从忍城调往小田原城,而且并非只动了石田三成本部,浅野长政、真田昌幸等人全部被打包一齐调走,在忍城之外只留下了长束正家和前田利家、上杉景胜三位。

长束正家本人的领地石高有限,但他是奉行派的重要人物,非常得丰臣秀吉信赖,是以总大将身份留在忍城督战的。

这个设置说起来还有点大明的“以小制大”范儿,因为前田利家和上杉景胜都是百万石大大名,如果只把他俩留在忍城,丰臣秀吉让他们之中任何一个人做总大将,另一个人都必然不满。

既然如此,那你俩就都听我的代言人指挥好了。不得不说,猴子玩这套制衡的把戏还是很熟稔的。

本质上来说,丰臣秀吉这样做可能主要是为了向海贸同盟展示诚意,但这个举动引发的连锁反应却让所有人始料未及。

先是北条家迅速发现小田原城包围圈里多出了石田三成、浅野长政、真田昌幸等部的旗帜,当时就已经疑心满腹。紧接着,一直在自家边境徘徊观望局势的伊达政宗也发现了这一点,并且通过他派出的物见番,发现留在忍城之外的长束正家、前田利家、上杉景胜三部不约而同地把包围圈扩大了不少——打仗一般都是缩紧包围圈,扩大意味着放松包围,这是显而易见的。

虽说石田三成等人撤走的时候带去了将近半数人马,但之前的忍城“方面军”一度已经高达近六万大军,撤走一半也还有三万,依然十倍于守军,按理说不可能是因为兵力原因才放松包围的。

伊达政宗以此判断,九成九是因为丰臣秀吉已经成功调略了忍城。

“调略”是一个日本战国时期的常用术语,大意上就是指使用谋略,其中包括有收买、离间、挑拨、引起内讧等,而丰臣秀吉一贯是调略高手,伊达政宗这样判断是很合理的。

不过伊达政宗的判断只是从结论上来说正确了,过程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但是不要紧,结果对了就好——他一想忍城既然已经事实上易手,北条家光靠一个小田原城是没法长期坚持的,即便有海贸同盟给他们输血也不行,因为小田原城里不会长庄稼。

与丰臣家从织田信长那里继承来的兵农分离政策不同,北条家这边依旧是老旧的武士配农兵制度。如今已经接近夏末,秋收很快就要开始,北条家只剩个小田原城,关东大片良田都已经成了关白手中的本钱。

关东虽然尚未经过德川大开发,但北条家尤其是北条氏康时代也是以农政闻名,关东地区的粮产量可不低,因此丰臣军即便有二十余万之多,估计短期内也不会缺粮。

这样一来,双方看来还能继续坚持对峙下去。但是不要忘了,忍城既然实际上已经丢了,那就意味着前田利家和上杉景胜手里的三万大军随时可以南下(长束正家虽然是总大将,但他其实出兵只有一千五百人,远低于两位百万石大老)。

这样的话,小田原城就面临二十多万大军的围困,丰臣秀吉就算让他们一人去拆一块砖回来,也能拆掉一大截城墙了。到了这一步,伊达政宗不得不叹息一声,北条家大限已至。

于是伊达政宗连夜赶路前往小田原城“报到”——他是接了丰臣秀吉要求他出兵助战的命令的,只是一直没回答,实际则不断拖延观望而已。但是到了现在,这场战争看来已经没有悬念,他必须做出决断了。

即便这个决断让他很是心痛。

说起来因为后世某日本公司的游戏宣传,导致一提到独眼龙伊达政宗,可能不少人都会想到他年纪轻轻就在奥羽南部与当地的领主对战的风采。当时的奥羽地区已经断断续续的维持在战争状态超过一百多年,政宗在1584年继承家业时,他的家族伊达家不过是当中比较有头有脸的名门之一,他们的实力虽然较强,但却还远远没有到凌驾其他家族的地步。

结果,政宗只用了六年时间,就把众多大小势力一一压制,几乎把后世的整个福岛县和宫城县(之前提到过,日本县比市大)的南半部都拿了下来,而且差一点就完全并吞那个地区。这种快速成长,在战国历史上也算是十分罕见,而那时候政宗才不过二十四岁。只可惜,此时的丰臣秀吉发出了小田原征伐令,剑指东国。

想当初,在秀吉出兵关东的五、六年前,也即1584年,就是刚夺取故主织田信长地盘后不久,秀吉已跟伊达家为首的奥羽地区的领主们打了招呼,呼吁他们快快识趣服从,否则异日我秀吉亲自出手,打到东日本时,你们可就来不及了。

然而,当时秀吉远在天边,他本人还得先征服四国和九州等地,对奥羽关东地区暂时只能摆个姿态,说说外交辞令,张牙舞爪一番。而另一边的奥羽领主们仍记得当年叱咤风云的织田信长,也曾经誓言旦旦的要平定东日本,最终还没出兵,便被部下明智光秀暗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