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集 平定辽东

唐高宗闻报百济情势严重,遂一面下诏命新罗出兵,一面派任雅相、契苾何力、苏定方、萧嗣业率军,水陆分道并进,再次东征。

当年新罗王金春秋已薨,其子金法敏即位,乃奉大唐天子之诏,派的将军金钦为帅,统军西征,以援助唐将刘仁轨。未料新罗军刚始到达古泗,便被百济霜岑将军福信截击。

金钦一战而败,于是返回新罗,再不敢出。

镜头转换,按下刘仁轨激战百济,复说苏定方征伐高句丽。

龙朔元年七月,苏定方军至浿江,击败高句丽守军,此后长驱直入,包围平壤。

九月,契苾何力到达鸭绿水,高句丽莫离支盖苏文长子名唤渊男生,当时代父亲执掌全国兵权,亲率数万精兵据守江岸,以阻止唐军渡江。

契苾何力到达,正赶上连夜北风,江面坚冰大合,遂率军乘冰渡江,一举打败高句丽江岸守军,斩首三万级,其余皆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渊男生仅以身免,匹马逃回平壤。

龙朔二年,渊男生恢复元气,复引大军来战唐师。然而恰巧便于此时,长安发来天子诏书,敕令由于铁勒入侵,命契苾何力、萧嗣业所部迅速班师,还救关中。

契苾何力二将无奈,只得引军退还。

于是平壤城北部,只有大将庞孝泰率其十三子及五千子弟兵,驻守蛇水。

字幕:庞孝泰,广西白州人,被唐高祖李渊授任南州刺史。

武德六年四月,庞孝泰与南越州民宁道明、高州首领冯暄反唐,攻陷南越州,后又进攻姜州。合州刺史宁纯引兵救援姜州,大败叛军,庞孝泰由是再次降唐。

太宗李世民初伐高句丽,庞孝泰为水军总管之一,泛海直趋高句丽都城平壤。

显庆五年,庞孝泰时为左骁卫将军,统率岭南兵随苏定方东征百济,一举平灭,因功升为沃沮道行军总管。

翌年苏定方再次出征高句丽,庞孝泰率其乡里子弟兵五千人随征,奉命驻守蛇水。

渊男生率三万精兵来攻,庞孝泰率军迎击,因寡不敌众,全军迅速溃散。

便有部将劝道:如此下去,不至半日,我军便即覆没。今刘伯英阵营离我未远,何不聚众突出重围,前往投之?

庞孝泰回顾五千子弟,仅余其半,怒目答道:苏将军以蛇水重地托我,岂可轻易弃之!某伏事唐廷两代天子,过蒙恩遇,高丽不灭,吾必不还。今何力大军已撤,诸将各自防御不足,伯英等何必救我?又我将乡里子弟五千余人,今并死尽,岂肯以一身自求生邪?

于是拼死力战,与其十三子皆死于难。

庞孝泰殉国后,其部属遵其遗嘱,将其首级取下送回博白,安葬于大山云飞嶂岭上。

唐军既撤其半,又时值隆冬,天降大雪,苏定方终于围攻平壤不克,遂解围而返。

字幕:龙朔三年,倭国天皇应百济王扶余丰之请,遣大将毛野稚子为帅,率领二万七千人来助百济,进攻新罗。

刘仁轨知道倭人向来勇悍,急向朝廷奏请援兵。

高宗闻报,遂令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军渡过渤海,到百济沿江登陆,来与刘仁轨等会师。唐军得到援兵,因而士气大振。

刘仁轨与孙仁师升帐聚将,共同商议下步行止。

有部将进言:加林城乃是水陆交通要道,何不首先攻之?

刘仁轨:加林城地势险阻,守卫坚固,强攻必致大量折损将士,也会陷入旷日持久之战。周留城乃是敌巢,若先攻克,余城不攻自破也。

由是分兵两路,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领陆军先发,刘仁轨与部将杜爽、新罗王室大将扶余隆率领水军后继,沿熊津、白江进军,分进合击百济及倭国联军。

刘仁轨沿江疾进,在白江口遇上倭军,就此开战。

唐军四战皆捷,焚烧倭国战船四百艘,一时烟焰涨天,海水皆赤,倭军大败。扶余丰脱身逃走,所佩宝剑被唐军缴获。

刘仁轨乘胜追逃,百济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奔走不及,遂率本部向唐军投降。倭国及耽罗国(今韩国济州岛)使节时在百济军营,也只得表示降服。

扶余丰逃回任存城,与守城主帅迟受信据城以守,依仗山高城险,欲图负隅顽抗。

时有被苏定方战败百济之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二人,纠集溃卒,凭借险要,欲接应鬼室福信。及闻鬼室已被扶余丰所杀,于是自动前来归降唐军。

刘仁轨深加抚慰道:公等若肯率部攻取任存城,便可立功赎罪,未知二公愿否?

二将再拜领命,立誓效力唐廷。刘仁轨遂使其引军前往,并为其补充大量军械粮草。二将大喜,踊跃引军而去。

孙仁师对此不解,提醒刘仁轨道:公使其往攻任存城可矣,又复助其军械粮草,彼若反与城内贼人合兵,则将军之罪重矣。

刘仁轨笑道:将军新至百济,有所不知。我闻其二人与鬼室福信乃莫逆之交,甚过亲生手足。今鬼室福信为逆王扶余丰所杀,其二人便与扶余丰有不共戴天之仇。兼其二将熟悉地理,并有谋略,正欲借我势力报复,且乘机立功赎罪,将军休疑。

孙仁师听罢,将信将疑。

刘仁轨命起大军前往应援,刚行至半途,前面探马来报:沙吒相如等已经攻克任存,百济王扶余丰与大将迟受信逃往高句丽。

刘仁轨闻报大喜,便对孙仁师道:如何?

孙仁师赞道:将军识人之能,我不如之。

至此百济残余反抗势力,全部消灭。朝廷诏令孙仁师班师回朝,刘仁轨继续留镇百济。

画外音:百济两次遭受战乱,境内受到严重破坏。刘仁轨既为百济都督,厉行职责,遂下令对死于战火者进行掩埋祭奠,治疗战争创作;继而重新登记户籍,设置官署属吏,开辟道路,建设村庄;又修复堤坝塘堰,救济贫困,鼓励农业生产。部下将士守军,则与民众一起垦种土地,积草屯粮,筹划来年平定高句丽时,以为军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仁轨上奏,要求朝廷慰赏出征将士,并建议任用百济王子扶余隆,安抚民众。

高宗览奏嘉纳,授任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又破格提拔刘仁轨六级官阶,命为方州刺史,并在长安赏以住宅,赐其家属。并赐御印玺书,予以表彰。

又命刘仁愿为卑列道总管,诏命率新兵渡海前往百济,使代旧屯之兵。

临行之时,高宗复嘱刘仁愿:刘仁轨久在海外,甚是劳苦,朕心不忍。卿此去百济,除将新兵更替旧兵,必与仁轨俱还故国,以慰朕思。

刘仁愿领诺,率军到至百济,向刘仁轨宣布天子诏命,请其与己一同还国。

刘仁轨答道:此事不可。天子巡狩方岳,又经略高丽,皆须动用大军。今方值百济农忙之时,我旧部皆习屯田技术,新兵皆不能为。而若故吏与旧兵悉被新兵替代,新至者未习本地风俗,亦不通本地语言,必至误会丛生,无以相处。且若我二人皆返天朝,此处万一蛮夷生变,谁与扞之?不如且留旧兵,毕获农事,然后分批等级遣还。仁轨当留,未可去也。

刘仁愿不听其论,说道:吾但知奉诏,必与公同回方可。

刘仁轨道:不然。苟利国家,知无不为,臣之节也。公且自回,我来奏请天子。

因上表说明理由,请求留屯。天子下诏许可,命将新兵与旧镇兵分次交代,除授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命招辑余众。其弟扶余勇者逃走倭国,姑且置之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