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鲁中山东军区指挥部,张百川披着军装站在院子里,他深吸了一口空气,目光越过院墙,看到这片已然成型的根据地。
政委谢福治端着两个搪瓷缸子走了过来,递过一个:“司令员,起这么早?炊事班刚烧开的水,暖暖身子。”
张百川接过缸子,双手捂着,感受着那点温热:“睡不着啊,老谢,咱们这摊子,现在是越铺越大了。”
谢福治在他身边站定,同样望着远方:“是啊,将近三十万部队,控制着大半个山东,东临大海,西抵运河,北迫济南,南接陇海,想想刚来的时候,真是天壤之别。”他语气里带着感慨,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总部和延安对我们期望很高。”
张百川转头看向他:“期望高,压力就大,鬼子虽然暂时缩了回去,冈村宁次的三路围攻也被我们砸了个粉碎,但他们绝不会甘心。我们在发展,他们也在舔伤口,琢磨着下一口怎么咬得更狠。”
两人正说着,参谋长陈榘和政治部主任肖桦也一前一后走进了院子。陈榘手里拿着一卷刚收到的电文,肖桦则抱着几本厚厚的名册。
陈榘扬了扬手中的电文:“司令员,政委,各旅汇报,第一阶段的基础练兵都已接近尾声,部队士气很高。”
肖桦接口道:“政治部统计了一下,随着鲁西南、鲁东南连成一片,咱们实际控制人口已经突破两千万。群众参军热情不减,各地方部队和民兵组织也在蓬勃发展,为主力提供了充足的兵源。”
张百川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但很快又被严肃取代:“家底厚了,更要精打细算。走,进去说。”
指挥部里,一张军事地图铺在桌上,上面标注着敌我态势。红色的箭头代表着山东军区控制的区域,将几个孤立的鬼子据点包围其中,其中最为醒目的,便是北面的济南和东面的青岛。
张百川没有立刻谈论地图,而是先问起了另一件事:“老肖,统一军装和武器装备的事情,推进得怎么样了?”
肖桦翻开名册:“进展顺利。得益于我们之前的缴获和兵工厂的努力,主力部队换装日式三八式步枪基本完成,轻重机枪、掷弹筒也按编制配齐。被服厂正在日夜赶工,新的军装已经开始分批下发,虽然染料紧张,样式统一,但战士们穿上新军装,精神头就是不一样,”
“好,要的就是这股子精气神,”张百川赞了一句,随即手指敲了敲桌面:“武器统一了,下一步,就是要把拳头攥得更紧。老陈,炮兵旅的组建方案,你和周旅长敲定了没有?”
陈榘走到地图前,信心十足:“基本敲定了。以鲁中兵工厂自产的‘鲁造一式’75毫米山炮和‘鲁造一式’82毫米迫击炮为骨干,加上历次战役缴获的鬼子九二式步兵炮、四一式山炮,甚至还有几门仿制的奥地利百禄炮,初步编成三个炮兵团。周旅长拍着胸脯保证,只要炮弹供得上,他能把鬼子的乌龟壳一个个都敲开,”
张百川仔细听着,不时发问:“炮兵的观测、通讯人员培训跟不跟得上?骡马化机动的问题解决了多少?炮弹储备,特别是兵工厂自产的新式炮弹,有多少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