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从武宗灭佛看会昌中兴(2)李德裕的是是非非

大唐气象 贪狼木 1534 字 1天前

李德裕能力出众,这点有史实在那里摆着,任谁也无法否定。但从《资治通鉴》对李德裕的多次评价看,司马光显然并未将其纳入名相之列,认为他的所作所为不太合乎传统士大夫的道德标准,相比起他的政敌牛僧孺来,在德行上似有所亏欠。

那么,是什么让李德裕留下这么一个名声呢?

除了他在战争中的杀敌务净、绝不妥协的铁血作风外,他对政敌表现出的强硬作派显然为他留下不少非议。

李德裕是个爱憎极其分明的人,他对大唐王室忠贞不二,一生都致力于树立朝廷权威,打击藩镇势力。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可以不择手段。

一方面,他极力打压宿敌牛党,以此确保他的政治主张不受阻挠。

荣升宰相后,他在辅佐武宗处理军政要务的同时,当然没有忘记关照他的两个老对手,牛僧孺与李宗闵。

此时两人均已在文宗末年,被当时的权臣郑注、李训排挤出朝,牛僧孺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李宗闵则在东都做个太子宾客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夏,山南东道的治所襄阳罹患水灾,冲毁了众多民宅。

正所谓水火无情,老天下不下雨,凡人哪里管得到。但李德裕却将这一偶发天灾,归罪为牛僧孺治理不力,将其贬为太子少师。

会昌三年(843年)五月,朝廷准备征讨昭义叛藩刘稹。李德裕声称李宗闵曾与刘稹的叔父、昭义前节度使刘从谏交往过密,不应留在东都,武宗遂下令将其贬为湖州刺史。

手握权柄的李德裕,面对两个失去还手之力的宿敌,仍然不肯罢休。

会昌四年(844年)八月,李德裕指挥五路大军,干脆利落的大破昭义军,获封太尉、赵国公,声望如日中天!

在一片歌功颂德的氛围声中,他借机向武宗进言:“刘从谏占据昭义十年,曾于文宗太和年间入朝觐见。当时牛僧孺、李宗闵均在朝中任相,却放任刘从谏离去,这才导致今天祸患。前方将士战死无数,国家财力耗费一空,他们两个难逃其咎。”

接着,又唆使河南尹吕述,诬称牛僧孺与刘稹暗中勾连,在听到刘稹兵败被杀的消息后,还连声叹惜。

李德裕的话让武宗深信不疑,震怒之下,诏贬牛僧孺为太子少保,李宗闵为漳州刺史。

不久,又贬牛僧孺为汀州刺史,李宗闵为漳州长史。

十一月,再贬牛僧孺为循州长史,李宗闵流放封州。

一年之内,二人被连贬三次,牛党在李德裕的打击下全面溃败。

但即便如此,与武周时期视人命如草芥的酷吏相比,李德裕虽然手腕狠辣,却最多只是贬官问责而已,从未想过取了二人性命——虽然他绝对具备这一能力——这是他作为文官领袖的最后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