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这次的事情,属于和平过渡,大家都比较满意,也按照周迎春夫妇的安排,迅速投入新的工作中去。
三天后,周迎春负责,做好了交接手续,李家和垃圾码头道了再见。
餐厅、三间垃圾房、分拣机器都留着,其它的都搬到了大学里的仓库里,新的电动三轮车已经买来,第四天,干爹干妈夫妻俩一队,三队人马开始在望星桥附近走街串巷,车上喇叭里响着收垃圾的声音,新的收废品工作开始了。
干爹干妈们,都是吃苦耐劳、老老实实的岛上人,周迎春吩咐的,来卖废品的,给一张宣传单、走过路过的店铺、居民区、单位,都要发一张宣传单,他们既然答应了,那就绝对老老实实地做到位。
慢慢地,打电话来叫收废品的开始多了起来。
李家属于无缝对接新生意。
但这肯定不够。
在新的回收站建造的过程中,周迎春和吴月华搭档,沿着望星桥一路往东再往南,凡是这条路上经过的店铺、居民区、工厂、商店、机关、学校……只要是建筑,她们都没有放过,全部上去交涉,发给人家宣传材料和名片,介绍自家生意,承诺上门收废品,价钱还和人家废品的一样。
不仅如此,周迎春还把陈书记所在的那个村及其下面的那些厂也都走访了一遍,全部宣传到位。
李母则利用买菜、接送孩子的机会,分发名片,这边属于李家活动中心区域,上门收废品理所当然。
李雪琴则在自己店里放了宣传页,只要有人来,她必定会给人家介绍。
就是费清勇,来到新的岗位,也没有忘记帮李家的忙,跟朱阿姨说了以后,有机会也将李家的宣传页送上。
时间就在李家人的忙碌中匆匆过着,2001年进入最后一个月了。
垃圾码头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周迎春现在还是每天都要经过这里,看到餐厅被推平、拆除,看到三间分拣房被改建成初具公共厕所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