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将入相

朱祐樘一时沉默。

虽然张周在西北,能振奋军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安民备战的。

但在张周保马仪,跟马中锡唱对台戏这件事上,也的确是给开了一个不太好的头,这就会让那些传统派系的老臣,尤其是老儒官,会对张周的意见很大。

朱祐樘道:“诸位卿家,朕其实也不是非要突显秉宽一人,但他既有功在身,有他在,也能震慑草原宵小,以其于西北治军之事,诸位卿家应该是没意见吧?”

这次连谢迁也不说话了。

还能有啥意见?

他张秉宽就是牛逼,这点我们也要承认,半年打三场旷世大战,每一场都赢得那么干脆,还带出研武堂一群牛逼人物,好像猛虎下山一样在西北扎稳脚跟,随便用个王守仁都能用出花样来……

不服不行。

朱祐樘见没人反对,也就似乎是真正挑明了来说:“既无意见,那就以秉宽为左都御史,领宣大偏关等处军务,节调西北各处军务,三边总制虽仍为秦纮,但以秉宽为先。至于莱国公的爵位,可以等他回朝之后再给,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朱祐樘在此事上,似乎有意是在提前预判文官的反应。

先前朕拿出坚决的态度,要给张周加官晋爵,也料定你们会出来反对,那朕就先把话说满,然后咱再各退一步。

张周继续总制西北军务,连秦纮也要归张周节制调遣,如此就只让张周当文臣。

但武勋的爵位再也不是什么“记着以后赏给”,而是直接就定下来,莱国公就是他的,他什么时候卸任宣大总制回京师,这爵位什么时候给他。

徐琼请示道:“那陛下,待他回朝之后,是否仍旧保留都督府之外的差事?”

这问题就很佛系。

以至于在场之人都不由往徐琼身上看一眼。

其实他们也听出来,徐琼已经“反水”了,这种事皇帝不说,我们应该装作不知道,这会正是张周功劳最大,皇帝对他无比倚重的时候,如果这时候让皇帝来定,肯定是文臣武勋让他一把抓啊。

你徐琼这不是纯粹在提醒皇帝,让皇帝一次就把事给定下来?

朱祐樘道:“《会典》修撰目前已基本完成,只差正式刊行,朕还会让延迟几日,但先前所定的事也不会有偏。以秉宽修书之功,擢为侍读学士,也是为方便他日后能更好教导太子,至于他如今兵部右侍郎的职位,倒也是可有可无。”

皇帝也明说了。

张周在六部的兼职,可以给免了。

但翰林院的职位必须保留,而且莱国公也要一并给予,到时张周可就不是兼个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的职位了,就直接给实缺,真就成了大明出将入相的代表人物了。

“有关此战的军功犒赏,还有如何防备火筛犯境,以及其后备战肃靖草原之事,朕也会多听他的意见,还望诸位卿家不要过分干涉,朝堂上还当以和气为贵。”

朱祐樘还好像很仰仗于在场大臣,提醒了一句。

如此一来,就连张懋都觉得很窝火,突然张周就出将入相了,之前想的是让这小子去祸害文臣,现在连都督府张周也不放过……好在张周目前只负责西北军务,看起来距离染指京营还差了点,但谁知道以后会如何?

对于在场文臣来说,心里更不是个滋味。

朱祐樘语气倒还平和,也因为这次商议过程中,大致还算是顺利,他道:“此事便如此定了。未来旬月,甚至是半年之间,西北防务也乃朝廷重中之重,还要多仰仗诸位卿家同心协力,更要放下成见才好。”

到这份上。

也没什么人要反对了。

本来众人还有指望刘健出来说两句,但刘健的神色,看起来跟张周已经“尽释前嫌”,大抵也就让他们知道,张周的崛起已无可阻挡。

……

……

“怎样?”

几名大臣出了乾清宫,萧敬本是要亲自引路送他们出宫或回值房。

但萧敬也识相,给他们自行商议的空间,引路的人甚至远远落在后面。

话是谢迁问出口的。

现场一个接他话茬的人都没有。

也不能说所有人都对张周的崛起无语,或者是毫无策略,但所有的策略都要建立在“张周犯错”的基础上,若让张周继续这么把功劳一件一件往自己身上套,就算把针对张周的策略说得天花乱坠,皇帝也不听不进去。

那一切都是白搭。

等阁臣跟其余几人要作别去值房前,突然由周经问出一句话:“会不会未来会有功高震主的担忧?”

这就提出了一种假设。

既然张周的功劳一桩一件在稳步增多,那我们何不另辟蹊径,不考虑他犯错了,而是考虑一下他得功劳太多,让陛下对他产生担忧,怕他造反?

这么一个家伙,上通天意下得军心民心的,甚至还能呼风唤雨,难道陛下那边就不担心他有不臣之心?

谢迁道:“是否震主我不知道,倒是我这匹马儿是骑不稳了,可以早早回乡儿孙绕膝田园为乐……有没我都一样。”

这话就有点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