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河首平汉王

长安,灞桥。

“愿侍中此去一路顺风。”大司马,行车骑将军事刘璋,于长安灞桥之上,端起一杯酒水,向着天使刘艾致别,告慰刘艾几番来到长安的辛苦。

刘艾举起酒盏,同刘璋对饮了一杯,他眉目间露着笑意:“大司马,且请止步,送到此地,艾已是深感厚意,感怀在心,再接着送下去,艾却是难承厚意。”

“也罢,就送到这里。”刘璋应下了刘艾所请,他抬起手来,折断一根柳枝,递到了刘艾的手上。

他这番操作是经典的折柳送别,《诗经·小雅·采薇》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于是乎杨柳有了离别之意,加之柳字发音与‘留’相仿,用作离别时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是再合适不过了。

刘艾伸出双手接过刘璋递来的柳枝,而后他稍一拱手,倒退了几步后,就此告别了刘璋,翻身骑上侍从牵来的马匹,径直向东去了。

刘艾飞驰而去,刘璋并没有立即折返回长安,他驻足原地目送了一会。

待刘艾远去,背影几近不见,刘璋方才收回远眺的目光,他登上马车坐稳之后,发出了一声命令:“回长安吧。”

“出发。”都尉马岱,忠勤的执行着刘璋的吩咐,他顺着刘璋的意思督促车驾动身了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就此向着长安城而去。

返回长安的路上,适逢其会,一场春日的小雨落下,滋润起了关中大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坐在马车上的刘璋,伸出手感触着这略带陡峭春寒的细雨,念想起了杜甫的诗。

建安元年已经过去了,如今是建安二年春,今时所下之雨,自然就是杜甫诗中的春雨了。

在略有略无的春雨之中,刘璋一行抵达了长安的衙署,仆役们知趣的递来了雨具,遮风挡雨,将刘璋迎入了衙署。

“春雨贵如油,这场春雨一下,关中今年的收成当是不错了。”主簿、京兆尹荀攸望着门外淅淅沥沥的春雨,面带笑意的感喟了一声。

刘璋闻言点了点头,只是他似是想到了什么,莫名的叹息了一声:“可惜关中人口经过这些多年的战乱,十不存一,田地荒芜,无人耕种,不然若是有足够的人口,将关中抛荒的土地复耕,也不枉上天降下这一场春雨。”

听到这话,荀攸眉目含忧的点了点头,关中沃土,号曰天府,土地都是上上之田,可惜关中少人,再多的良田,没有了足够的人口,也只得抛荒。

“近来有不少在荆州的关中流民,听闻到关中安定的消息,由荆州往关中而来,据武关守将递来的情状,每日通关之人,少则百余人,多则数百人,一月之内,有数千人之众。”

荀攸说起了一桩喜事:“明公,以此度之,今年之内,当有数万在荆州的关中流民返回关中,藉此可充实希少的关中户口,不使土地荒芜,良田长满野草。”

“传令从武关到蓝田这条路上的一众县长,告诉他们须得好生安抚返乡的流民,不可欺凌羞辱,若是有什么差池,吾决不轻饶。”刘璋听到这一桩消息,他思忖片刻后,下了一道命令。

“诺。”荀攸点头表示记下,这里他继续说起了他处的喜事:“自从明公颁下号令,凡赶赴关中的流民,得授田、发赐耕牛一事,由潼关、蒲坂奔赴关中的黔首流民,每日也在百人左右……不消数年,关中当人口滋生,户口倍增。”

“夫举大事者,以人为本,有了人才有了做大事的资格,没有人,大业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可往而不可及。”刘璋向着荀攸袒露心迹,同时语重心长的向荀攸嘱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