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不收编辽国十三城的话,国都最终确定在哪里都大差不差。
如今那十三座城池似孩童般嗷嗷待哺着,多多少少得把他们考虑进去不是?
选定边城作为未来的国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地势。
边城一侧环绕着险峻的山峰,只有一条要道通往外界,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此外,在懒懒的教化下,边城老百姓已经熟练掌握了高产粮食的栽培,只需个一两点年,边城何尝不能成为一方沃土,可以供老百姓耕种和生活。
如果在这里建都,不仅可以带动边城和附近城池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更能自给自足,实现长治久安。
至于第三派,则是以懒懒为主的一派。
爱财如命的她考虑问题,多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交通便利等方面综合考虑。
她始终坚持要将未来国都建立在一个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地方,以便于未来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华国的未来,必然是诸国纷纷效仿的典范。
闭关锁国,终不是长久之计。
加强与诸国的平等交流和相互学习,必是大势所趋。
综上所述,懒懒只给出了个大致的方向,至于具体国都落在何处,她并未给出最后定论来。
选择权,还是交给了宁隼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