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源阶段(新石器时代):
- 最早发现具有榫卯结构的物件是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的木质干栏式建筑遗迹。其结构类型是将木桩打入地下作为房屋地基,再用大小梁承托悬空的地板,整个木构建筑由几千根干栏横竖结合而成,板与板之间采用榫卯连接,接口处不见通缝。当时的榫卯结构主要包括柱头及柱脚榫、梁头榫等,从部分构件上带有便于扎结的凹槽来看,当时还不能完全淘汰构造节点的绑扎结合方法。这一时期的河姆渡人主要将榫卯结构应用于建筑,尚未在生活家具上广泛使用。
2. 发展阶段(夏商至春秋战国时期):
- 夏商时期:青铜冶炼技术的成熟使青铜制木作工具能力提升,榫卯结构开始从木建筑中的运用逐步发展到生活家具的制作中,出现了低矮的木质家具,家具床的床面和床足的结合开始采用简单的榫卯。
-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制木作工具平面加工能力大幅度提升,榫卯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设计复杂多样,不再是简单的凹凸吻合。除更多使用明榫、交角榫、燕尾榫和企口拼接外,还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扣榫、槽榫、暗榫、圆榫、楔钉榫以及插接、镶角、银锭榫、格角榫等。此时期的榫卯结构在家具和建筑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并且在结构形式上有了更多的创新。
3. 成熟阶段(秦汉至隋唐时期):
- 秦汉时期:主体的木构架日趋成熟,榫卯结构的运用也逐渐广泛起来。据《西京杂记》记载,这一时期出现了胡床(楔钉榫)等家具。同时,随着民族的融合,建筑风格和家具样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榫卯结构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成熟。
-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带来了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榫卯结构也随之不断发展和演变。这一时期金属固物结合法仍然常见,但榫卯结构在家具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 隋唐时期:锯的进化和平推铇的出现,使榫卯的应用更加讲究,结合方式已经非常牢固,有上下贯通、穿插搭接等形式。交通便利、思想开放、国富民强的社会环境为榫卯结构和建筑、家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榫卯结构出现了更多的连接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