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威压三界

手机里的大明朝 叫天 4312 字 3个月前

王承恩只是一个宦官,竟然还封王了?而且大明朝可从来没有活着的异姓王,最多是死后追封的,王承恩这一下,岂不是开了先例?

纵观历史,几千年历史,宦官封王的,也不过三位而已。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宦官宗爱,他因在宫廷中表现勤劳机敏,被太武帝拓跋焘封为中常侍,并随帝南征刘宋,立下战功,被封为秦郡公。后因权力斗争,宗爱弑杀太武帝及太子拓跋翰,拥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拓跋余为报答宗爱,封其为冯翊王。

唐朝的宦官李辅国,在安史之乱中随太子李亨逃难,并助其登基为肃宗,因功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并赐名“护国”,后改名“辅国”,开始掌握军政大权。唐代宗继位后,念其拥立之功,册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成为唐朝第一位宦官宰相。后因其骄横跋扈,代宗表面优待,实则削权,并封其为博陆王。

北宋时期的宦官童贯,以其办事才能和宰相蔡京的推荐,得到徽宗赵佶的重用。童贯在军事上屡建奇功,如监军西击夏国、收复积石军、洮州等,因功晋升为校检太尉,领枢密院。宣和七年,童贯因收复全燕之境,被封为广阳郡王。

王承恩和这三个人比,都有不同,最像的,是唐朝那位。但是,也还是有不同。

唐朝那位,是拥戴之功,但是王承恩却不是,皇帝封他的爵位名字上就已经很好地说明了,是因为忠义!

并且,王承恩并没有在人前显威,就只是默默地站在皇帝身后做事。从登州府起兵之后,他管的是辎重营,也依旧是幕后之人。

或许,他的功劳,和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还有大汉开国之萧何,有相似之处。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他陪同皇帝经历了死生之事,又有王德化,王之心等人对比,更显出王承恩之忠义。

王爵啊,多少人都为之羡慕的,王承恩得到了!

不过历史上的宦官封王,都没有好下场,两个被杀,宋朝那位被废,被贬。

王承恩将来如何,难说!

如果他因此开始骄傲自满,飞扬跋扈,说不定也会落得不好的下场。

但是,功劳第一的是天师,并且天师是有帮皇帝分忠奸的。有天师在,王承恩会变么?

其他人替王承恩操着心,但是此时的王承恩,却是激动万分,在震惊之后回过神来,便叩谢天恩。

不管如何,这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在王承恩之后,金銮殿内所有人都看向崇祯皇帝,心中好奇,不知道下一位封赏的人是谁?

他们心中猜着,一个个都是竖着耳朵听着。

只听崇祯皇帝看向文官队列,开口说道:“李邦华上前听封!”

一听这话,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站在前列的李邦华。羡慕之余,知道情况的,并不怎么例外。

不过也有的人似乎想说话,因为他们知道,李邦华还降过李自成,这于气节有污吧?

不管别人怎么想,此时,满头白发的李邦华,出列跪下候旨。

崇祯皇帝看着他,大声说道:“十七年城破之时,朕和大伴隐去京师文天祥祠时,正好撞见卿以死殉国,由此可知,卿忠于朝廷,是毋庸置疑,胜过京师绝大部分文官武将,皇亲勋贵。而后,冒死送饼于朕。朕当日说过,那袋饼之功,朕会记得的。”

“朕要逃离京师时,卿又逢朕旨意假降李自成所部,以期改变满清入关之灾,兼做内应以寻找朕之儿子……”

听到这话,那些怀疑李邦华名节有污的人,顿时就没想法了。

皇帝都说了,李邦华是“奉旨叛变”,那就没什么。

“……卿不负朕之望,寻到了太子并加以保护。只是可恨在满清鞑子入京师之后,卿本带太子逃出京师,却被那几个阉宦发现而落入满清鞑子之手。”

“在地牢半年之久,始终不降,教导太子,守护太子,为大明江山社稷之存继立下大功。”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脸上露出感激之色。他本来以为,三个儿子都要没了,结果,李邦华护下了最为重要的太子。

此时,他看着李邦华宣布道:“以卿之功,朕封卿为吴国公,降爵世袭之。”

听到这话,金銮殿内的文武官员,不由得都是震惊,随后便是兴奋。

因为李邦华是文官,从开国之后,就再没有文官封爵,王阳明以军功封爵除外。

如今,大明中兴,李邦华以文官身份,却得封国公爵位,还是以后最高级别的降爵世袭的国公,这说明,看来皇帝对于中兴之臣的封赏,还是很大方的。

基于此,所有人都不由得期待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