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旦选择这么做了,就不是那么好收场了,毕竟这事往大了说,还关系到玄夏立国之教法,不可谓不重要。
表面上看这事不大不小,但其实极为严肃,一个不小心,或许就要危及自己。
“蔡伯不必担忧,我不会有事的。”
蔡文姬微微一笑如此回应,有些事情蔡伯并不能理解,自己不必执着解释。
许辰的《自然经》她并不是来到玄夏才有所接触,而是早在很多年前,就在父亲蔡邕的书房见过,其中理念她早就知晓。
从一开始,她就觉得《自然经》的理念其实十分开明,所以也没有简单把这些当做歪理邪说。
事实也确实如此,不论自己父亲还是朝廷里的博士,对《自然经》都有极高的评价。
只是理念终究只是理念,任何东西只有落在现实,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儒法道能从百家之中脱颖而出,最重要因素在于他们都经过了社会实践,而自然教显然还缺少这重要的一环。
直到真正来了玄夏,蔡文姬亲眼所见,才确信玄夏也在实践自身之理念。
她现在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平民百姓的孩子也能在学舍吸收知识时候,自己心里的那种感动。
尤其是在得知玄夏把这些都以律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她更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坚决。
知识,曾经都是贵族所垄断的资源,这样普遍性的开放教育,在以前根本就不可能看得到。
人人平等基本权利并非空泛的口号,玄夏的一切制度,都基于这两条基本的理念在进行建设,这是一个全然不同于大汉的地方。
旧的秩序换来今日大汉的悲惨现状,或许这片土地确实需要一场革新。
一路走来,蔡文姬看过太多的凄惨,世道黑暗的让人绝望,而现在她似乎看到了另一个希望,玄夏就如同冉冉升起的朝阳,充满了光和热。
她固然可以依靠自身那些才华平稳安定的在玄夏渡过一生,但玄夏的光和热让她不甘于平静,她更愿意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做些什么。
大汉第一才女,不应该只是做些摆弄琴音、赋诗作对的事情
当马车的速度开始慢慢降低,蔡文姬的思绪也回归于脑海之中,蔡伯的提醒声传了过来,却是已经到了京城。
如此一路入城,最终在蓟县的县衙门前,马车稳稳当当的停了下来。
蔡文姬走下马车,目光看向了县衙之外的一面大鼓,然后默默往前走去。
而随着她的逐步靠近,旁边来往的行人不由得都投去异样的眼神,然后不自觉的停下了脚步。
敲响鸣冤鼓,就代表着要向官府告案,好奇心一下就让周边人注意过来。
蔡文姬取下鼓槌,深吸一口气敲了下去,随后一声巨响便在县衙门口响起,而这个声音响起之后,县衙里的人也都知道,有新案子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