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特铸银

大明铁卫 小雨非非 1050 字 3个月前

听了井上政重的话之后,德川家光第一反应就是不能轻易用武力解决对马藩的问题,必须从长计议。他询问众人:“关于如何处置此次事件,诸君有什么建议?”

松平信纲的态度比刚才要缓和一些,但还是坚持相对强硬的立场:“将军,属下认为应当惩罚宗义成,勒令他更改生丝交易的价格,维护幕府的权威。无论如何,这些外样大名绝不能放纵,必须敲打。对马国的参觐交代(附1)是三年一次,将军可令他即日前来江户,接受质询和严惩。”

德川家光不置可否,转向其他人:“其他人的想法呢,是否和信纲一样?”

酒井忠胜谨慎地说:“松平君的话没错,人参是必须要购进的,生丝的秩序也不容破坏,但是是否惩罚宗义成,怎么惩罚,需要谨慎的对待,具体如何做,请将军定夺。”

阿部忠秋则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不同的看法:“将军,对马国力积弱,宗义成没有与幕府对抗的本钱和胆量,如果单纯地惩罚宗义成,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明国有句俗语,叫做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釜山的倭馆被明人窃据,而宗义成无力收回管理权,我们应该把矛头对准那个叫陈雨的家伙。”

酒井忠胜问道:“阿部君,难道你想鼓动将军对明国宣战吗?你忘了丰臣秀吉擅自征伐朝鲜对本国带来的灾难了吗?”

德川家光也不安地说:“对啊,如果井上政重说的都是事实,那么这个明国将领不是容易对付的人,动用武力着实是下策。”

“将军请放心,阿部并没有怂恿您动武的意思。”阿部忠秋解释,“明人想从我们这里赚银子,主动权在我们手中,想要对付他,有的是办法,并不一定要动武。”

“那你的意思是?”

阿部忠秋狡黠地说:“明国有个成语,叫兵不厌诈,既然在贸易中我们最大的本钱是银子,那么就可以从银子上面想办法。现在和外国商人交易使用的是庆长金银(附2),其中以银为主,而且是银8铜2,成色极高。既然明人用生丝降价的办法搅乱长崎的贸易秩序,还仗着垄断货源的优势提高人参的价格,那么我们也可以以牙还牙,降低庆长丁银、豆板银的成色,这样一来,兵不血刃就解决了问题,我们足以利用之间的差价来弥补人参提价的损失,并打击明人破坏生丝秩序的行为。”

德川家光想了想,这等于是给银子掺水,同样的银子可以购买更多的货物,吃亏的是卖方。他疑惑地问:“金银改铸是大事,如果仅仅为了对马事件更改国策,引发郑芝龙、南蛮人和町人的不满,甚至造成国内的动荡,会不会得不偿失?”

虽然限于历史局限性,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德川家光并不清楚增发货币、通货膨胀的概念,但是降低货币成色对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的幕府收支能保持平衡,石见银山等地的贵重金属产出量充足,似乎还不到动用这样手段的时候。

阿部忠秋镇定地回答:“不必把改铸金银的政策推向全国,既然是为了解决对马国那边输入人参和生丝的问题,可以考虑只向对马国提供这种特铸银,长崎等地并不受影响。”

“单独在对马国流通?”德川家光仔细考虑之后,点了点头,“这个提议不错,既打击了自以为是的明人,又不影响长崎和其他地方。那么特铸银维持在什么样的成色合适呢?”

阿部忠秋说:“属下提议,针对人参涨价3成,可以改为银6铜4。”

酒井忠胜等人纷纷赞同:“这个比例不错。”

德川家光见大家都同意,便采纳了这个建议:“很好,就用特铸银代替庆长银,投入对马国流通。”

于是,针对陈雨的应对办法就此出炉,幕府决定改用成色低许多的特铸银代替成色、质量颇高的庆长银,用来支付对马国进口的人参和生丝,甚至还特意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参代往银”,意思是“购买人参的特殊银钱。”

江户的命令一下,伏见的银座立刻执行,单独特铸了银6铜4的特铸银,全部运往对马藩,用来支付该地的货款。

一个多月后,这个变化慢慢被釜山方面发现了,朝鲜的金属冶炼技术落后,无法提炼纯银,只能通过原始的方法初步判断银币的成色在六成到七成之间。当地的商人不安地把消息传递给了负责管理倭馆的文登商行总管顾彪,顾彪闻讯后亲自查验,发现确实如此,便马不停蹄地赶到铁山向陈雨禀报。

“银子的成色降低了?”

总督府内,陈雨拿着顾彪带来的特铸银,翻来覆去地查看。

“是的,属下已经找银匠提炼过了,倭人已经把原来的银8铜2改成了银6铜4。”顾彪愤愤不平地说,“倭人真是无耻,这样一来,我们等于损失了3成的利润,人参的价白涨了,生丝损失的更大。”

——————————————————

附1:参觐交代,亦称为参勤交代,是日本江户时代一种控制各大名的制度。各藩的大名需要前往江户替幕府将军执行政务一段时间,然后返回自己领土执行政务。实质上是幕府控制大名的一种手段,各地大名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花费在了去江户的路上和呆在江户,而且花费不菲,极大地压制了大名的反心,迫使大名对幕府效忠。一般大名是每年一次参觐,对马国这样偏远的小藩,则是三年一次。

附2:庆长金银是江户时代最初发行的金银货币的总称。分为金币和银币,金币有大判、小判、一分判,银币有丁银、豆板银。关原之战后德川氏为统一全国币制,于公元1601年(庆长六年)发行庆长金银作为计数货币。金币铸造于京都、江户等地,银币多在伏见银座铸造,成色、质量均比后世的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