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往南,因为气候的原因,景致也如同被一双神奇的手依次描绘,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北方大地上,在冬日里一片银装素裹,寒风凛冽,广袤的草原被一层厚厚的积雪覆盖,宛如一片白色的海洋。

越往南行,气候逐渐温和。

到了接近大唐的地界,积雪就已经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已经枯黄的小草,在北风的呼啸下,依旧倔强地挺立。

只是还不待它,向寒冷的冬季宣告自己永不屈服的意志。

一片阴影就朝它笼罩而来,随着阴影迅速扩大,重重的踩踏在枯黄的草地上,带起无数的泥泞。

接着,数不清的小草,便骨断筋折,踩踏进泥泞之中。

“嗒嗒嗒...”

等到阴影远去,这才发现这是一支身穿皮甲的骑兵队伍正疾驰而过。

为首的将领虎背狼腰,面色冷峻,眼神如鹰隼般锐利。

不是苏定方,又是何人!

他这次奉李靖之命,押送一批俘虏和牧民,前来幽州燕王李恪那里置换一批粮草。

因为讨伐大军,在北地已经历经了二三个月,到现在还没有任何进展。

除了斥候之间的零星冲突外,也只跟小股突厥骑兵进行过交锋。

虽然基本上都是他们取胜。

但这点胜利对于他们征讨大军的十数万人而言,只要不是改变大唐、突厥两者之间力量的根本对比和局势,就谈不上什么胜利。

虽说,对于这种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尤其是大唐和突厥这样都拥有庞大疆域与强大军事力量的对抗。

在短时间之内,很难实现一方对另一方的绝对压制。

尤其是像突厥这样利用庞大的战略纵深,避而不战,企图用寒冷和狭长的补给线,拖垮唐军、亦或者让其知难而退。

苏定方敏锐地察觉到,一味地正面寻找战机和常规的军事行动难以打破突厥的防御体系。

于是,他在与李靖、鄂国公尉迟敬德、两人交流之后,想到了燕王李恪。

李恪来到北地一年,赤手空拳,拉起一支三千人的燕王卫。

先后帮助打败了突厥俟斤努桑哈,击败俘虏数千突厥俘虏。

接着协助柴绍击败梁师都收复朔方,将前来支援梁师都的数千援军,全歼在夏州城下。

其军事才能与果敢决断,在北地已声名远扬。

后来,孤身带着三千人前往草原想要与突利结盟。

又独自收复了丢失已久的云州城。

虽然因为意外,被围在颉利可汗的两个儿子,围在了云州城很长一段时间。

那也是因为兵力相差太过悬殊,又是在突厥人经营许久的势力范围内。

但即便如此,最后还是在长史马周和一众手下的帮助下。

成功反击不说,更是将颉利的大儿子叶护阿史那叠罗施的势力,几乎一战而没。

据说,现在幽州城整个地界内,那些比长安城的官道还要平整且宽阔的道路,皆是李恪那些俘虏所修。

在面对常规的作战方式,打破不了双方目前的局面后,苏定方就想从战略上下手。

举荐燕王李恪及其手底下的燕王卫,将其纳入征讨大军的序列之中。

除了给僵持的战局注入了一股全新且强劲的力量外。

还想让燕王李恪,这个在军事上有着与众不同见解与卓越才能的新秀,从其他角度来谋划破局之策。

他们这些在兵部任职的将领,不论是在衙门,还是在私底下,都曾根据他们了解的情况,复盘了燕王李恪在北地的一系列战争。

他们很明显的发现,除了云州城之战。

在其余的战事之中,他们自身代入在李恪的位置,以他们多年带兵大战的经验和对战场局势的敏锐判断,也能赢下这些战事。

但是,若是云州城之战,别说那些同僚了。

除了像李靖这样对战场局势有着超凡洞察力与应变能力的智将,恐怕鲜有人能如李恪般力挽狂澜。

要知道云州城被围时,城外是颉利可汗两个儿子率领的数倍于己的突厥大军,城内粮草渐少、士气低落,四周皆是突厥人经营多年的势力范围,突围之路难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