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能直改历史,却能触动人心,人心即历史之舵。
你只需笔耕不辍,诗行不断,用之记录、唤醒。”
杜甫闻此,心中暖流涌动,坚定握住父亲之手:“父亲,我懂了。
我将以诗为纪,记录乱世,百姓疾苦与希望,启迪后世,让诗成为时代见证,人心慰藉。”
杜闲微笑,自豪盈眼:“子美,如此,乃杜家荣耀,大唐之幸。
你的诗,将如长河之水,滔滔不绝,永留青史。”
杜甫听罢,眼中光芒坚定:“父亲所言甚是,我将以此为动力,矢志不渝创作诗歌,不负诗圣之名。”
【755-763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
汉·武帝·刘彻:“安史之乱!久闻其名,可有人为朕解释一番?”
咸鱼翻身:“说来话长。”
北宋·司马光:“玄宗晚年耽于逸乐,失察忠奸,致安史之乱,盛衰之鉴也。”
唐·韩俞:“安禄山、史思明之乱,皆起于边将之骄,非唐之制也。”
北宋·欧阳修:“安禄山乱,非唐之罪也。禄山以胡人而为边将,握重兵,久之骄,遂反。”
北宋·苏轼:“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借胡人之勇,拥兵自重,心怀不轨。
彼时,玄宗沉迷于杨贵妃之色,朝政荒怠,奸佞当道,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专权误国,致使朝纲废弛,边防松弛。
安禄山本为边将,身兼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
彼心怀异志,窥视中原已久。
是年冬,假称奉诏讨伐杨国忠,率十五万大军,自范阳起兵,一路南下,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
至次年,已陷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与大唐分庭抗礼。
玄宗闻变,仓皇西逃,马嵬坡下,六军不发,贵妃赐死,国破家亡之痛,难以言表。
太子李亨于灵武即位,是为肃宗,誓师讨逆,然国力已衰,战事胶着。
幸得郭子仪、李光弼等忠臣良将,力挽狂澜,数年之间,几经血战,终于收复长安、洛阳,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亦称帝,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弑。
至唐代宗宝应元年,史朝义兵败,自缢而亡,安史之乱方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