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还用秦桧

高宗闻言,面色微变,他深知众臣反对之理,亦知岳飞的威望与民心所向。

在众臣的强烈反对下,高宗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

最终,在一片沉默与期待中,高宗缓缓开口:“诸位爱卿言之有理,秦桧之事,朕再作考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朕身为一国之君,自当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

岳飞闻此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他拱手道:“陛下英明。微臣虽愚,愿以一己之力,助陛下重振朝纲,恢复我大宋河山。”

张浚和赵鼎亦是振奋,张浚言道:“陛下若能整顿朝政,提拔贤能,臣等必肝脑涂地,誓死效忠。”

赵鼎附和道:“正是。陛下此举,必将赢得民心,重振军心,北伐中原指日可待。”

开宝四年

皇帝赵匡胤与大臣们正襟危坐,他们的目光聚焦在光幕上,上面显示着靖康之变的悲惨场景和宋朝皇室的屈辱。

赵匡胤的脸色铁青,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花。

他怒不可遏地拍案而起,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徽宗、钦宗,两个无能的昏君!赵构这个逆子,竟让祖宗的基业沦落至此!”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后世子孙的失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大臣们面面相觑,他们的脸上写满了震惊和无力。

大臣们长叹一声,心中带着无尽的悲伤,欲言又止。

国运如此,非人力所能挽回。靖康之耻,实乃天意,我们这些臣子,只能尽忠职守,希望能为皇室留下一线生机。

赵匡胤见大臣如此,眼中闪过一丝绝望,他不相信,宋朝的命运已经注定,他不愿放弃最后的希望。

赵匡胤回望光幕中那些后世评论,心中五味杂陈。

他缓缓坐回龙椅,眼神变得复杂而深邃。

大臣们见状,皆知皇帝心中定是波澜壮阔,无人敢轻易出声,殿内一时静寂得只闻呼吸。

“赵光义……”赵匡胤轻声呢喃,仿佛在咀嚼这个名字背后的意义。

他闭上眼,一幕幕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重文抑武,这四个字如同烙印,刻在了他的执政理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