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案(23)

朱元璋大案 墨剑飘香 2390 字 2个月前

朱元璋,那个草根出身的农民,凭着不屈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终于登基称帝,建立了明朝。但当他的王冠在月光下闪耀时,朝堂内外却是一片阴云密布。权力的争夺、内忧外患,以及他内心的挣扎与恐惧,构成了一幅复杂的历史画卷。

大明建立的第一年,朱元璋在南京即位为皇帝。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却也难掩对权臣的戒备。朝中重臣李景隆,文武双全,深得民心,但他却一直怀有自己的野心,尤其在朱元璋面前,李景隆常表现得极为谦卑。然而,朱元璋的心中始终隐约感到这个人不简单。

某个深夜,朱元璋独自坐在案几前,烛光摇曳,映出他深邃的轮廓。心中翻涌着对政局的担忧,朱元璋没有察觉到,李景隆正在他的书房外悄然观察。

“这位新帝,果真是个人物。”李景隆在心中默默地思索,“不过,他绝不能太过轻松,否则终究会成为他跌入权力漩涡的原因。”

一日,朝堂上,李景隆借着奏折,提出了一项设立“禁军”的建议,声称可以强化皇权和抵御外敌。朱元璋初时并不以为然,但经过几番思量,最终还是默许了。李景隆的建议迅速得到了众人的赞同,禁军的力量在短时间内显着增强。

李景隆在禁军中的地位日益攀升,甚至开始影响朱元璋的决策。朱元璋心中隐隐感到不安,但他又无可奈何。身为皇帝,他需要依赖这些重臣来治理国家,但同时,他也在担心这些人可能成为他手中的刀,或者背后的刀。

就在此时,外敌入侵的消息传来。元朝余党企图卷土重来,伺机作乱。朱元璋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决定派遣禁军前往边境。李景隆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前往前线。“皇上既然信任臣,臣必不负重托!”他面对朱元璋,目光炯炯,语气坚定。

“李大人,你要小心!”朱元璋深知权力之争的残酷,暗自担忧,“朕对你的能力非常信任,但在外战之际,万不可大意!”

“皇上,臣定会全力以赴!”李景隆微微一笑,眼神中却透着一丝狡黠。心中暗想:这机会可不能放过。

李景隆带领禁军出征,战斗异常激烈。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频频带领禁军取得胜利。听闻捷报的朱元璋心中大喜,然而在这份欣喜之下,他的心里却早已暗涌着波涛。李景隆的能力愈加辉煌,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

李景隆在北方的胜利不断,他的名声如日中天。归来的那天,南京城内举国欢庆,朱元璋暗自感到愤懑。盛大的庆功宴上,酒杯逐渐满溢,众臣饱饮而欢,他却始终心绪不宁。李景隆直接坐在上席,言辞犀利,仿佛成为了权利中心。

“李大人,您为国捐躯,屡次打败敌人,简直堪称国之英雄!”一名大臣笑吟吟地说。

“哪里,这是我应尽之责。”李景隆笑着摇头,谦虚地回应。随即,他将目光投向朱元璋,“多谢皇上对我的信任,今后我当竭尽全力,报答您的恩情。”

朱元璋微微一笑,心中却是一阵苦涩。在众人面前,他只得强煮一锅笑声,然而心底的恐惧正在悄然增长。

这天夜里,朱元璋一人默默坐在庭中,星辰点点,夜风轻拂,他在思索着,自己是否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打压李景隆的势力。然而,李景隆的忠诚和才能又让他无法轻易下手。

“李景隆……”,朱元璋低吟着这个名字,心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他觉得,或许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试探一下李景隆的真实用心。

朱元璋开始以李景隆为中心,暗中调查其身边的亲信和势力。经过几个月的观察,他发现李景隆确实在朝中培养了一批忠于自己的人,甚至与一些地方豪强勾结,意图逐步削弱皇权。而已经建立的禁军,竟成了一个他无法掌控的庞大怪物。

在一次早朝上,朱元璋特意咳嗽一声,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心中却已经盘算了一番:“李景隆的势力不可小觑,我必须让他意识到我的威严,否则终将酿成大祸。”他决定采用一种缓兵之计,逐步削弱李景隆的权力。

“李大人,朕听闻最近边境又有骚动,是否需要派遣禁军出征?”朱元璋凝视着李景隆的眼睛,语气淡淡。

“皇上,臣认为,未必派禁军,不如派一些精干小队潜入打探。”李景隆微微一笑,试图再次展示自己的才能。

这时,窜出一名小臣,慌乱地跪下:“皇上,臣有事禀报!”

“何事?”朱元璋眉头一皱,紧盯着他。

“近来南方百姓起义,消息已传来,或许是元朝余党在暗中活动。”小臣忧心忡忡。

朱元璋的脸色变得凝重,目光直视李景隆:“李大人,你看此事如何处理?”

李景隆心中一震,他知道这是一个试探的机会,立马思索几分,“臣建议立即调兵遣将,以免坏了百姓的安宁。”

朱元璋暗暗思量,若派遣禁军,那李景隆将借机再次获得胜利,加深权力。但若不派,又险些让南方的义军趁机崛起。他心中犹豫,不由得暗自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