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 撤销提议

一位年长的农夫道:“国相大人,我们这么做绝无让皇上难做的想法,我们只是希望我们的儿女都想能上学读书,将来为国效力,如今凡事都要识书认字,老汉自从选入立法院后。才明白读书的重要,只想自己的后代能够读上书而已。可别像小老儿一样了,临老才来学。”

不少人纷纷点头。他们认为自己没有错,只不过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读书,就是这么简单,而且面对如此富裕的杭州,百姓的需求还是增多了,他们迫切的需要学院这个东西,而蔡敏德就是看准了这一点,于是在这个关口上,提出这个要求,这就是蔡敏德,他商业眼光要比一般商人更加长远些。

李奇道:“你只不过是想自己的儿女读书上,但是还有很多父母却只是想自己的儿女不饿肚子,相比较起来,你认为谁的要求更加小,更加普通呢?”

一个士子就道:“国相,你说了这么多,不就是因为钱的原因吗?但是我们杭州的税收如今已经升至能与汴梁相提并论了,如此高昂的税收,为何不能给我们增开二十家学院?”

“二十家学院对于杭州的税收而言,的确不多,但是每笔钱朝廷都有规划的,其实真正将杭州的一年税收投入到全国各地,均摊下来,又能有多少呢?偌大的一个国家,如果随便支出的话,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们,三年内,杭州的税收会翻上两倍,因为一旦朝廷出现亏损,肯定会找有钱的地方收取高昂的税收。”

李奇说着又是语重心长道:“也许在你们眼中,这二十家学院用不了多少钱,但是也许在朝廷的规格中,这二十家学院的钱,原本是要去支助西边或者南边十几万人的经费,你们等于是要拿着十几万人的性命来为了你们的子女建造学院,你们认为皇上会答应你们的这个要求吗?”

这么说来,的确骇人,立法司们目光中也闪烁着狐疑之色,不知李奇这话是真是假,但这就是事实,不错,大宋现在的确富裕起来了,可是这种富裕是某一部分地方撑起来的,不是全国都富裕,向西北边、最南边,都还是很穷的,南边一片荒山野岭就不用说了,而西北边常年遭受战火的侵蚀,也没有人敢在那里去搞投资,经济是很难上得来。

以赵楷、李奇为中心的政治决策者,已经开始将重心从江南等地转移这些偏远地区了,不是说,就把杭州,甚至江南搞富就行了,这一点从提高杭州税收就可见一斑。

在李奇的经济建设中,是要以杭州为中心,覆盖全国的,如果现在不开动的话,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造成两个极端,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穷乡僻壤的人就会往富裕的地方转移,导致穷地方就更穷,富地方就更富。

富裕与否,与人口是有着直接的关系,人口密集的地方,经济容易起来,特别是在这古代,这人口一旦转移,就很难转移回去了,为什么北方现在还是没有太大的动静,哪怕是燕云地区,也只是属于小农经济。很难达到杭州这种地步,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口支撑。

实在是李奇还不知道杭州都富成这样了,这都是交趾带来的。要是早知道,他肯定会早一步施行经济建设中最艰难的一步。

其实富裕江南。这并不难,江南有着非常好的地理位置,难就难在致富偏远州县,这还不能拖,一拖下去,人口一旦转移,那就更加艰难了。

在李奇的计划当中,是尽可能赋予每个州县一个特色。以此来吸引人流,不要造成太大的贫富差距。

这下一步,就是要从江南取钱,去提高偏远州县百姓的福利,刺激当地的发展。

这是国策。

虽然立法院是一个比较民主的机构,但是真正影响到国策的任何建议,都必须得让道,因为百姓只能看到跟前的利益,而国家有国家的发展,哪怕是在后世最民主的美国。国策永远还是高于一切,这国家的眼光是最长远的,不是一般百姓明白的。

基于这一点。别看这只是二十家学院,但是朝廷是一步也不会退让的。

一个士子又道:“可是一家学院对于我们杭州而言,实在是太少了,根本不够。”

李奇笑道:“这我也知道,但是朝廷兴建学院的策略是公私并行,特别是在杭州这一类富裕的城市,朝廷鼓励私人多多承办学院、医院。”

一个商人立刻反驳道:“这医院还好说,毕竟医院至少能够保证不会亏本,但是学院的话。投入巨大,但是却很难盈利。而且想要盈利的话,必须要等好长一段时日。也只有像蔡太师那样的大家族才实力建办学院。

其实在我们杭州也有不少商人想效仿太师学院建办学院,但是全部赔的倾家荡产,他们远远低估了这学院的投入,咱远的就不说了,如今杭州的地价是与日俱增,光买块像样的地,都需要很多钱,如今杭州也只是少量的人开几个小私塾,但是对于杭州而言,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如今我们可全都指望着朝廷。”

这番话也是在情在理,在杭州开学院远比其他地方要难得多,杭州最近几年人口骤增,地价肯定也是飙升,再加上朝廷保护农田的政策,也就是说不管你经济怎么发展,你不能拿良田来搞其它的,这是属于违法的,每一块良田都是有登记的,还有一些没有开发过的良田,官府都做过标记,这是不能破坏的。

这导致杭州的地价就更贵了,向李奇的醉仙山庄和太师学院那都是很早就买下了,要是现在的话,那也够他们喝一壶的。

而且太师学院那是不可以复制的,其一,太师学院建立的早,需要的代价远不如当下。

其二,蔡京是在就任宰相的时候搞的,这免了很多额外的费用,剩下不少钱来了,这已经是不可能的,现在哪怕秦桧想要学着蔡京,也是不可能的,应该规矩太多了,蔡京当时是一手遮天。

其三,即便如此,蔡京也是负担很重,辛亏当时李奇、洪家、俅哥等人大力相助,送钱送人,这才建立一个庞大、独有的教育体系来。

所以,基于这三点,想要再弄一个太师学院,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而且教育事业前期投入实在是太大了,没有底蕴的商人连想都不要想,但是即便有实力的商人,他们也不愿意大规模的投入教育事业,来钱太慢了,投资与收入根本不成正比,导致很多商人都只是开一些较小的私塾,就当做是做善事,还能为自己的生意补充人才。

其实现在想要人才,去太师学院就行了,不许自己花力气再去培养,太师学院几乎就垄断了这一部分,如今只要太师学院不倒,蔡家都是吃喝不愁,一年凭借人才选秀制,赚太多钱了,如今还在不断的扩大,别人根本无法追赶。

这也导致其实很多地方的教育事业都比杭州要兴盛,因为其它州县人少,地价便宜,什么都便宜,办个学院用不了多少钱。

关于这方面,李奇心里肯定明白,道:“这我也略有耳闻,关于地的话,朝廷可以想办法给你们一些优惠,不过有一点你们一定要明白。虽然我今日只是一个客人,但是,朝廷有朝廷的考虑。如果你们想要解决这事的话,最好还是不要走立法院这一条线。因为财政是归三司管理的,不是立法院说了算,假如国库只有一文钱,立法院一个项目得需要两文钱,那这怎么办?所以,一旦牵扯到财政方面的事宜,还是朝廷和三司主导,立法院不能一口答应下来。还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商定。”

立法司们对于这一次讨论感到非常失望,李奇这一番话显然是杜绝了他们的念头,这官不办,民又办不起来,而且这事可不能拖的,你要再拖上几个年,孩子们都长大了,已经错过最好的学习阶段。

气氛显得有些沉闷,显然立法司们还是很不甘心,他们觉得自己贡献这么多。得到的却是最少的,这是一个让人很难接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