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闻其详。”
王顺点起将来:“第一位便是阳平县县令,他是去岁科新进士第十五名,所作文章颇得陛下喜爱。被分到阳平县,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将阳平打理的井井有条,为人清廉贤明。”
“是英才。”林遇感慨一句,王顺继续介绍下一位。
“第二位嘛,是个久试不第的举人。孩子都和林大人一般大了,去岁走运中了进士。陛下认为他老成持重,便外放到昌平县做县令,这一年来为官谨慎,在地方颇有贤名。”
林遇若有所思,没有点评。
“这第三位就厉害了,说起来和林大人有些渊源。当初林大人举荐的那位县令高升,朝廷便把新科榜眼派到江汇县,这一年以来他兴修水利、安抚民心,江汇大治。”
“好。”林遇微微点头,与王顺聊了几句南王之事,便转身离开。
京城会馆,这是大夏官府用来安置进京官员的驿站。
这一次足有三四十个新科进士前往京城述职,偌大的会馆挤得满满当当。
其中三人最为出彩,正是王顺提及的三位县令。
阳平县县令姓陈,国字脸浓眉大眼,看着就正气凛然。
他举起茶杯,感慨陈词:“诸位同僚不远万里前来京城,只为向陛下述职。想我等去岁如何威风,多赖陛下隆恩。”
“没错。”昌平县县令姓张,面相老成,头发花白许多,坐在这群人中倒像高了一辈。
“陈县令所言极是,我等新科进士当跟随陛下脚步,锐意进取。”江汇县县令姓李,才二十岁。
去岁不但是新科进士,还是陛下亲点的榜眼。
大夏有明文规定,每一届的状元都要进翰林院观摩两年,所以榜眼便是这批新科进士中官职最高的。
他被分到江汇县,足见夏云对他的期望。
“李县令在江汇施为,如今江汇大治都是李县令功劳。这一次见了陛下,李县令定能得到嘉奖。”
同科的人纷纷向李县令道喜,谁知李县令摆手辞而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