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远洋航行的科技准备

且隋 玄武季 2342 字 2个月前

伣,是一种在商代就开始使用的简单的风向仪。

在风杆上系布帛或长羽作为示风器,即可判断风向。

五两,是开始在秦汉时期被广泛使用的测风仪。

用五两或八两重的羽毛制成侯风旗,灵敏度相当高。不仅可以观测风向,还可以判断风力大小。

相风乌,是汉代用木和铜两种材料分别制成的测风仪。铜质的相风乌,也叫铜凤凰、铜雀。

经过科学家张衡的持续改进,能够“遇风乃动,察其所自,云乌动百里,凤鸣千里”的优异性能。

到了隋朝,虽然相风铜乌性能更加高超,但常用的测风仪器还是伣的改良版——五两和相风旌。

其次,是风速的研究成果。

华夏先民常用的测量分速的方法,就是“羽葆测风”。

不仅能观测风的方向,还能根据羽毛被举的程度大体判断风速,算是最早的风速计。

1500年,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才发明了这种测风速的方法,比华夏将近晚了一千年。

小主,

观风向,测风速,历代王朝一直在用。

地方官署布有占风旗,行军打仗有羽葆测风,水利方面有相风乌。

在风的分类上,古人不仅会观测水平方向的风,还会观测非水平方向的风,如旋风、颓风、飙风和扶摇风。

有风向,有风速,自然就会有风力。

但这个,从古到今只能靠观察,且不可参考,最终只能用风速来表示力量强弱。

但不管如何,华夏人还是在这方面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记录。

《尚书》有记,“天大风,禾尽偃”。

殷商甲骨文记载中,有商周时关于风力等级的最初分类,如大风、小风、周峰、狂风等。

在阿布穿越到的这个时代,马上将会有一个猛人横空出世,并会成为世界史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

他的名字,叫李淳风。

其着作《乙巳占侯云法》中,将可观察的风分为八级,不可观察的风为两级。

一级叶动、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落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走石千里、八级拔大根。

不可观察风,为上无风、温和尘埃不起风两种。

风力等级,已达十级。

就测量方法,李淳风在《观象玩占》中说:

“凡侯风必于高平远畅之地,立五丈竿,以鸡羽八两为葆,属竿上。侯风吹葆平直,则占。”

再说另外一种航海导航技术,它就是地文航海术。

地文航海,就是根据陆地、海面的事物标志,来确定航船的位置并引航航行的方法。

按照阿布后世航海学的定义,地文航海术的主要内容,包括航海基础知识,航线设计,航迹推算,陆标定位以及航行方法等。

在没有雷达、卫星、罗经等技术手段的时代,古代人只能用裸眼可视条件的地文航海术。

所以,也只能将航程保持在大陆海岸和相近的孤岛之间。

亚洲大陆东南海岸的特定自然条件,决定了古代东亚航海主要采用地文导航。

这个时代航海的动力,主要是风力和洋流,人力和畜力只起到很小的作用,所以其航速和航线主要受季风、天气等海况决定。

所以,随时掌握航船的方位,成了安全航行、保持正确航向、乃至到达目的地的最重要保障。

大中华古海船的地文导航术,主要采用的是陆标导航。

水手必须牢记航线上所有的标志物。

如岛屿、陆岸上的地标方位和地貌,并且要具有从各个方向、各种气候条件下快速准确的辨识出来的能力。

此外,用于确定航船方位的辅助手段,还包括海底地貌识别法。

例如,用绳尺测量水探、察看海水水色、观察特定区域水生物、感知海面水温、用涂蜡油或黄油的铅坠粘海底泥沙以核查海床土质,等等。

无数水手、舵师、海商,会将航线上的所有参照事物及参数,绘成秘图,写成密文,传承给子孙后代。

更有甚者,往往既无图、也无文,全部像陆地上古老说唱史、诗歌,都是用嘴巴和脑袋来进行传承。

他们,就是有生命的移动的导航设备、导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