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李隆基微服出访

“也正好,朕就顺带来寻一寻你,看看你二人。”李隆基说道。

总算来了一句会接的了,常安笑着道:“多谢陛下关心。”

“你们二人接了天花,如今身体如何?可有不适?”李隆基问道。

“回陛下,并无大恙。只是一些正常的病症,过几日便可痊愈。”常安说道。

“那便好。”李隆基点点头,说道:“方才济康伯你在午睡,而淄川县君也是在院外,朕便想考考你。”

考考我,敢情刚才的事情都是咱们皇上的“阴谋”啊。

“你也莫要怪县君,是朕一时兴起的想法,没想到济康伯你还能有如此见解。”李隆基说道,“只是不知,济康伯为何是这般见解?”

常安愣了一下,然后说道:“因为乡校大多位于乡野之间,离陛下较远。所以当时的圣人们,就设置乡校,不仅教授知识,更是用来讨论国家之事的。”

“这是属于百姓的一隅,陛下所作的一切政令,所为的都是黎民百姓。但是要知道好与否,都是要从百姓那里得知的。”

“我大唐之所以好,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军队战无不胜。士兵和百姓都属于我大唐子民,如今大唐的繁荣不仅仅是靠陛下的英明,也是靠人民的配合。”

“一个江山社稷要好,根基看人民。所以说人民是社会的试金石。”

李隆基又问道:“那历史的创造者呢?”

“陛下应当是知道历代王朝的更替的,每一次更替,都是每一个人民的努力。君王颁布诏令政策,而人民负责为陛下行事。就是在如此的行动下,每一个时代就如此地循环更迭。”

“所以说,一个好的时代、一个好的历史,一半看统治者,一半看人民。”

当然了,真实的说法当然不是这样的,常安是改过说法的。不然真把当年政治课本上的话念出来,明天就得被拉上去斩首示众了。

李隆基听完后,托着下巴若有所思,然后又问道:“那就是按照济康伯所说的,今日大唐之繁盛,也有我大唐黎民百姓的功劳?”

“正是,陛下颁发政令,无论如何,这属于陛下之功。而是否能成,就要看百姓了,百姓照做了、做成功了,才算是这个政令的成功。”

“原来如此......”李隆基点点头,说道。

“朕当真想不到,济康伯尚未及冠,便可对国家之策能有如此见解。”李隆基舒出一口气,似乎是参透了常安的这句话。

李隆基现在还没有遇到杨玉环,离那种“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状态还远呢。

“济康伯方才所说,可都是真的?”李隆基又问道。

“正是,陛下圣明,能颁发利民之策。而臣子忠心,方能为江山社稷所出力。”常安说道,“若是无臣子为陛下,纵然再好的政令也难以实施。”

“当年汉昭烈帝刘备为何要带上万的城中灾民逃难,正是因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