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的产出基本上不会换成金银,陈望很清楚明末的灾荒持续的时间十分之久,粮食将会是最为紧缺的东西,自然是不会轻易的买卖。
为此陈望甚至提前命人修筑了大量的粮仓,用于屯粮。
这些粮仓都修筑在棱堡之中,同时还驻守了不少兵丁作为防守。
镇守的兵丁不仅装备着最新型的海誓铳,甚至还有不少的火炮。
陈望一共在汉中府内修了七座专门用于屯粮棱堡。
汉中卫五座卫所旁边各一座,沔县、兴安两个守御千户所各一座。
“今后粮食只会越来越缺乏,卖粮无异于是饮鸩止渴。”
“我查看了历年的旱情,从元年开始到如今已经是第十二个念头了,旱情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是日益扩大,从着北方向着南方不断的蔓延。”
崇祯十二年,汉中夏旱,秋蝗,禾苗俱尽,大饥。
崇祯十三年,大旱,人相食,草木俱尽。
陈望记得很清楚,崇祯十三年汉中府的旱情比起崇祯十二年造成的破坏更为巨大。
“眼下的情况不仅不能卖粮,还要收粮,屯粮。”
如今各地粮仓之中一共只囤积了九万余石的粮食。
听起来九万余石是很多了,但是如果计算的话,九万余石粮食只能供给两万多人的军队食用一年。
这还是全算步兵,不算骑兵,同时还不上运输的损耗。
虽说现在这些粮食还算充足,但是等到天下大乱的那一刻,九万石粮食不过是杯水车薪。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句话,用在明末并不过时。
大明虽然已经衰败,早已是江河日下,但是最后的反扑仍然是能够伤人,甚至能够杀人。
历朝历代,率先举起义旗者,往往会被这最后的反扑所杀。
而后继者,将会踩着尸山血海,重新收拾这大好的河山。
胡知义皱了皱眉头,为难道。
“收购粮食如今只怕是较为困难,河南旱灾,流寇再起,湖广、南直隶米价也因此而上升。”
“米价已经是涨到了二两半一石,这个价格实在过高,而且粮米大多运往河南,郧襄战乱导致商路暂断。”
“如今收支本就已经失衡,维持军队便已经很是艰难,再收购粮食……”
正是因为清楚知道如今汉中镇的财政,所以胡知义才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在思索了良久之后,陈望最终还是选择了暂缓粮米的收购计划。
“粮米现在确实不宜收购,这项计划可以暂时搁置。”
陈望双目微眯,金银的缺口原来他确实是没有多少的办法,不过现如今受杨嗣昌的命令,得以管带整个郧阳府,那金银的缺口倒是也不难。
“军饷仍旧足额的发放,财政的缺口我已经是有办法了。”
“汉中府没钱,但是郧阳府却是有钱啊。”
白土关一战,数万流寇溃败,流寇的主力确实是逃亡了房县、竹山的南部。
陈望报给杨嗣昌的这一份情报确实是没有作假,不过也有不少的流寇逃亡了郧阳府内的其他方向。
所以陈望在杨嗣昌那里还得到了一道命令——清剿郧阳府残存的贼寇。
郧阳府的士绅地主虽然已经被张献忠等一众流寇刮了几番,但是郧阳府北部的几座大城一直没有被攻陷,仍然还有着不少的士绅地主。
无论是金银还是粮米,郧阳府北的那些士绅地主可都不怎么缺乏。
“军器局那边情况如何?”
军器局那边是留在卫所之中的唐世平在管理。
唐世平带兵打仗的本事,远差于掌管后勤的本事,所以陈望干脆就让唐世平一直管理汉中卫的军器局了。
对于军器局陈望现在的了解并不多,这些时日以来陈望的重心都放在了战局之上,以确保事态的发展按照他定下的轨迹行进。
“军器局如今有甲匠三百八十一人,有兵器匠四百七十二人,其中有炮匠八十七名,共计八百五十三人。”
“全力生产每月制甲可制三百余领,海誓铳每月最多可产千杆,火炮不算制作泥膜时间,每月可以产出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