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巧探民情

杨戏有些感动,这村中民风如此淳朴,绝非穷山恶水。由此观之,黄宣似乎确是良绅。不过现在下结论尚早,还是先吃饱再说。想到此,与村民们打声招呼,重新返回来处,引傅灿与刘禅同来用饭。

听闻黄家还有这种义举,刘禅和傅灿也是一脑门官司。二人一言不发,跟着杨戏来到晒谷场,与那围坐的村民寒暄过后便席地而坐,就着饭菜吃将起来。

这村中似乎不常有外人,村民们不再如方才那般随意。邻近的不时投来好奇的眼光,都在肚子里揣摩这两大一小的来历。

“敢问大兄姓名,几时到这溪头村居住的?”

杨戏随便夹了口菜,边嚼边和方才那中年人聊起天来。那人也已坐下,闻言嘿嘿笑一声:“小人祖上姓李,家中行二,村里人叫俺李仲。自记事起便与祖父、父亲在此务农,却不知祖上何年到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此说来,这村里的事李叔定然都知晓的了?”这次开口的是刘禅,近乎直接把李仲套成了李叔。

李仲让这孩子一声叔叫得好不亲切,立刻咧起大嘴:“不敢当不敢当。这是谁家娃儿,怪叫人欢喜。”

傅灿心想这小公子还真不认生,直接跟人家攀起亲戚来了。赶忙捂着嘴轻咳一声,替公子答道:“此乃吾二人主公之子,因天晚无处落脚,却须叨扰李兄了。”

李仲连忙摆手客气:“哪里话哪里话。贵客若不嫌弃,尽管在我家歇息便是,叨扰二字却休提起。”

说罢指了指身旁的妇人与两个小伙子,笑曰:“这是贱内,那是小人两个儿子。还有个老大今年二十,去县里服了兵役,不在此处。”

“李叔,这村里的农户都是黄家的租户么?”刘禅眨着他那双人畜无害的大眼睛再次发问。

“回公子,正是。这村里二百余户,皆为黄氏耕作,世代如此。”

正说话间,远处响起一阵锣声。只见一个小厮边敲铜锣边扯着嗓子吆喝:“众乡亲听好,主家说了,那新政已被县府停了,若再有官员来,还和前次一般闹法,务必要上面收回成命。若涨了租,大家都吃亏,切记!切记!”

听到这声吆喝,杨戏、傅灿和刘禅心里都有了底。这些地主煽动村民对抗改革,这回算是实锤了。

刘禅不肯罢休,继续跟李仲挖素材:“李叔,这人喊的是啥意思?啥新政、官员的?涨租是咋回事?”

李仲没想到这孩子好奇心这么强,脸上表情逐渐凝重,叹口气说:“三位有所不知。我等在这溪头村劳作,收得粮食一半抵了地租,一半用来果腹,年年如此,倒也安生。今年县城不知来个什么官,竟要加征田税。这税加上去,地租必也得涨。如此一来,我们这些穷汉岂得够吃?黄公等一众豪绅向上陈情不果,便来找咱们商议。那还有啥商议的?县里不管俺们死活,俺们只得与官爷们闹,闹到不加税,天下太平。”

“岂有此理!”

刘禅还没搭话,傅灿已忍不住愤怒,一拳砸向身旁的土地。他气得是黄宣等人歪曲事实抹黑新政,但在李仲看来却是在抱怨官府,遂摆手来劝:“先生切勿动气。这官府不是历来如此么?那京城里的皇帝、县府内的高官,要吃要用要玩,不够用了可不都得来向咱农户找补?哎,生就这个命,只得认了便是。”

傅灿让李仲噎得吐也不是咽也不是,脸涨得通红。没张嘴先看到刘禅示意,只得垂下头来,闭口不言。

刘禅接着问李仲:“李叔,那按以往的地租,这村里的农户衣食可能保证?”

“唉——”,回答之前,李仲先长长叹了口气:“若年年都似这几载风调雨顺,倒也混得过去。就怕哪日有了灾害,说不得,能不饿死便是万幸。”

“唉——”,又一声长叹,这次发声的却是杨戏。他贵为一方家主,一直向往着治国理政。可直到今日坐在了农民中间,才真正体会到民生的艰难和治理的艰巨。

想到此杨戏抬眼看了看刘禅,暗想:“公子果然不凡。若非他带我二人来此,这等民情坐在县衙里便想破了脑袋也别想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