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地,李隆基内心深处对于哥舒翰的厌恶和不满之情犹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一浪高过一浪,不断地冲击着他的心灵防线。
尽管如此,这位善于掩饰自己真实情感的帝王却始终未在其神色和表情中流露出半分端倪。
原主裴徽过去一直沉迷于纵情声色、纸醉金迷的生活当中,对于安禄山的献俘仪式毫无兴趣可言,这些年来自然也就从未亲身参与其中。
正因如此,裴徽此时的脑海里根本不存在关于安禄山献俘仪式的任何记忆片段。
倘若裴徽往日曾目睹过这样的场景,那么以他的聪慧和敏锐洞察力,此时此刻必定能够察觉到李隆基心中对哥舒翰那深不见底的厌恶与反感。
从而进一步推断得出,安禄山之所以费尽心思安排一些人去劝谏李隆基举办这场看似风光无限的献俘仪式,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将哥舒翰暂时调离河西边关这么简单。
更深层次的目的乃是想要通过此举来激怒李隆基,让他对哥舒翰心生嫌隙,甚至是憎恶有加。
然而,一旦李隆基对统领河西边军的哥舒翰个人产生了深深的厌恶之情,那么他必然会对哥舒翰以及整个河西边军都心存疑虑与猜忌。
而就在这风云变幻之际,安禄山刚好神迹悍然起兵反叛,这一局势很可能会使得李隆基心中的那份猜忌愈发强烈起来。
而对于安禄山而言,此时的局面简直就是天赐良机,让他犹如猛虎添翼一般获得了巨大的优势。
要知道,安禄山此人诡计多端、心机深沉,面对这样的绝佳机会,他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他有着数之不尽的阴谋手段可以施展,能够巧妙地利用各种流言蜚语和虚假情报来挑拨李隆基与哥舒翰之间本就脆弱不堪的关系。
或许他会暗中散布谣言,诬陷哥舒翰拥兵自重、心怀不轨。
亦或是伪造一些所谓的证据,暗示哥舒翰与自己有所勾结。
如此种种,皆可令李隆基对哥舒翰的信任彻底瓦解,从而导致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此时,李隆基威严的目光扫视着下方,随着他手臂一挥,口中下达了一道冷酷无情的命令。
刹那间,那些可怜巴巴的吐蕃俘虏就如同待宰的羔羊一般,毫无反抗之力,只能瑟瑟发抖地等待着被拉下去斩首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