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墙夼水库上游流域五莲县境内游马耳山

家乡美01 山东人秦 678 字 15天前

游马耳山

3月2日,早上9点半,我们在马耳山露营基地集结,简单准备后,就开始了登山。

主峰双石并举、状如马耳的马耳山,海拔707米,为鲁东南第一高峰。在山脊处,我们还能看到残存的齐长城遗址,历史上,这里曾是齐国和鲁国的交界线。《水经注》记载,马耳山与喜鹊岭之间的“黄草关”,是“齐长城”一道险峻的重要关隘。

站在半山腰往下俯瞰,一座座水库如绿宝石项链般环绕在马耳山北面。当地人称之为“七湖连珠”奇观。

马耳山的山泉水远近闻名,有大小泉眼80多处。林籁泉韵,清澈见底,远近乡民都来山里取泉水饮用。取自地下160米深的马耳泉的一款富氢山泉水,380毫升,卖到15元。

历史上,马耳山隶属于密州(诸城),苏轼在任密州太守两年多的时间里,多次游历马耳山,并且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词,《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练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事实上,苏轼还有一首词可谓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那便是《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以其豪迈奔放的气势和壮志豪情而闻名于世。

“老夫聊发少年狂”,开篇便展现出了词人虽已步入老年,但内心依旧充满着青春活力与激情。他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手高举着苍鹰,头戴锦绣帽子,身穿貂皮裘衣,率领着众多的骑兵,如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如此壮观的场景,让人仿佛能够亲眼目睹那千军万马奔腾而过的震撼画面。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几句则写出了苏轼作为密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全城的人都跟随他一同出猎。他亲自射杀老虎,效仿当年孙权的英勇壮举,展现出自己的过人胆识和高超武艺。这种自信与豪迈令人为之钦佩。

接下来,“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描绘了苏轼在畅饮美酒之后,胸怀更加开阔,胆量也愈发增大。尽管两鬓已经微微染霜,但他毫不介意,依然有着雄心壮志和报国热情。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借用了西汉冯唐被派遣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苏轼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一展抱负的急切心情。他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像冯唐那样,手持符节,奔赴边疆,为国效力。

最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想象自己拉满雕花大弓,如同满月一般,瞄准西北方向的敌人,一箭射出,要将那天狼星射落。这里的“天狼”暗指侵扰北宋边境的西夏军队,充分体现了他抵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家安宁的坚定决心。

据史学家们的深入考证,这首词所描述的地点,正是位于如今山东省诸城市境内的马耳山以及相邻的九仙山一带。这片土地见证了苏轼当年的豪情壮志和意气风发,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当我们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仿佛还能感受到苏轼那激昂澎湃的情感,听到他那振聋发聩的呼喊。

马耳山人杰地灵。清朝着名宰相刘墉就出生在马耳山下的刘家槎河村;明清时期,马耳山下李古庄李氏家族“一门九进士、五举人”,在周边传为佳话;近代作家、诗人臧克家出生于马耳山脚下的臧家庄村,他对马耳山感情很深,在《看山》中写下这样的诗句:

乡音入耳暖我心,故里热土暖我身。

五岳看山归来后,还是对门马耳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