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传之节廿六:进京赶考

开篇激战1860 琳琅岁玥 1150 字 1个月前

不过好在,吴健章确如所言,与东和商行相安无事。但是对其他人,就没那么客气了,于是粤商们在上海的贸易份额迅速扩大。

洋人也没闲着,在吴健章上任后的一年多里,英国扩大了他们的租地面积,美国和法国也相继租到自己的地盘。

只不过,有最初的《上海租地章程》做样板,再加之有陈堂盯着,洋人从中能得到的只是租地范围扩大了,其他权利则仍如以往。

上海的对外贸易总量,仍在急速膨胀,而东和商行仍是华商之中发展最好的,其扩展之快更是惊人。

能有如此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绝对要归功于,从最开始就布局的人才培养方略。

但即便如此,在一些新的业务领域,还是出现了人才匮乏的状况。

比如在航运业,东和航业成立以后,业务逐步从传统航运进化到近代航运事业,这对人员的要求也就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

这个问题,特别是从购入“玉兰花”号火轮船后,越发突显了。

轮船的运作、维护,近代的码头管理、航行调度,等等这些都需要新的知识。

短期内尚可靠雇佣外籍人员来应对,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若今后还想继续发展和扩大,就必须要拥有大批的本土化人才。

为了解决这个需求,道光二十九年底,陈济生等人又创办了“上海海员学校”。

海员学校最初是以培养航海、港务人员为主业,后来又逐步扩大到与航海有关的其他专业,包括船舶等领域。

另外,在上海对外商贸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茶叶、瓷器、丝绸等都是外销的热门产品。

正因如此,头脑灵活的陈济生,安排东和商行不断在内地染指制茶、制瓷、丝织等畅销品的生产,事业也就扩展进入了轻工业范畴。

随着海路开放,外贸不断的发展,受到不断涌入的西方事物的感召,有越来越多的华人愿意去西方开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