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则根据这些反馈,与董宁和工坊里的工匠们一起琢磨如何进一步优化焦炭的烧制工艺,提高焦炭的品质。同时也打断加快自己的研发脚步,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而朱高炽这边,也开始着手安排以工代赈的相关事宜。他召集了北平当地的官员,详细地说明了计划,分配了各自的职责,要求他们务必用心组织流民和移民参与到道路修缮和水利兴修的工程当中去。
官员们领了命,便纷纷行动起来,在城内外张贴告示,告知流民和移民们有这样一个可以赚取工钱、谋求生计的机会。
一时间,北平城内外热闹非凡,许多流民和移民听闻这个消息后,纷纷踊跃报名,他们本就为生计发愁,如今有了这样一个能靠自己的劳动换取收入的机会,自然是十分珍惜。
很快,一支支队伍便组建起来,在官府的组织下,开始奔赴各个指定的修路地点和水利工程地点。 在修路的工地上,人们挥舞着手中的工具,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将那崎岖不平的道路一点点修整平坦。尘土飞扬中,监工的官员们来回巡视,不时地指导着众人干活,确保工程的质量。而那些流民和移民们,虽然脸上满是汗水和尘土,却个个眼中透着希望的光芒,他们知道,只要自己努力干活,就能换来工钱,就能在这陌生的北平城里活下去,甚至还能攒下些钱,去为今后的生活做打算。
兴修水利的工程现场同样热火朝天,工匠们指挥着众人挖掘沟渠、修筑堤坝。一些有经验的老农也在其中,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种地经验,给大家出谋划策,告诉众人怎样的水利设施能够更好地灌溉农田,让庄稼茁壮成长。孩子们在一旁好奇地看着大人们干活,偶尔也会帮忙递个工具,整个场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王珏也没闲着,他时常会到这些工程现场去看看,一方面是关心工程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也是想看看这些流民和移民们的生活状况,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解决的困难。
每当看到大家那股子干劲儿,他心里就越发觉得这以工代赈的办法确实是当下最合适的选择了,既能解决流民的生计问题,又能为北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出贡献,可谓是一举两得。
只是让王珏感慨颇深的是,在这个没有机械化的时代,一切的重体力工作都是靠人力完成,不仅工作效率低,对百姓的体力消耗也十分巨大,即使大明的百姓已经懂得利用滑轮组和杠杆原理,却也只是知道这样省力而不知晓其中原理。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做支持,想要这方面有后续的发展几乎难如登天,而要建立这样一个体系并开始大规模的推广和教育,就相当于要挑战当今的程朱理学,王珏自然还没有准备好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