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人类更先进的外星文明,可能真的存在?列举可以表明的几种迹象

胡宇伦 胡宇伦 2593 字 4个月前

比人类更先进的外星文明,可能真的存在?列举可以表明的几种迹象

在宇宙之中,人类所在的地球宛如一粒微不足道的微尘。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类在宇宙中大概率并非孤独的存在。甚至可以合理推测,在这无尽的宇宙时空中,很可能存在着出现时间更早、技术水平更加先进的高级文明。尽管目前我们尚未掌握确凿无疑的证据来证实这一推测,但依据现有的恒星观测数据,至少有三种显着的迹象暗示着,远比人类先进的高级文明或许真的存在于宇宙的某个角落。

其一,是光谱异常的恒星。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曾经作出过这样的猜测:倘若宇宙中确有外星文明,那么他们极有可能与人类一样,怀着探寻宇宙中其他智慧生命的渴望。若未能有所发现,他们或许会向附近的恒星大量投放那些本不应自然存在于恒星上的物质,以此期待引起其他智慧文明的关注,进而建立联系。

一个引人深思的实例是位于半人马座方向、距离我们约 355 光年的“hd”恒星。通过光谱分析可知,这颗恒星存在着可探测的锕系元素。然而,从理论层面剖析,这些物质本不应在恒星上自然现身。原因有二:其一,锕系元素属于稀有重元素,它们无法在恒星内部通过核聚变过程生成,通常仅在超新星爆发、中子星碰撞这类高能事件中产生,因而在宇宙中的丰度极低;其二,锕系元素大多具有放射性,其中众多元素的半衰期相对较短。

由此推断,锕系元素在构成恒星的物质中所占比例应极其微小,微小到根本无法在光谱中显现并被我们探测到。那么,“hd”恒星中的锕系元素究竟从何而来?截至目前,科学界尚未能给出令人完全信服的解释。或许,我们有理由大胆假设,这或许是某个高级文明向这颗恒星大量投放锕系元素,以此方式在宇宙中宣告自身的存在。

其二,是被巨物遮挡的恒星。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能量的消耗总量也日益攀升。在我们所处的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占据了整个太阳系的约 99.86%,相比之下,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都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一个合乎逻辑的推测是,倘若人类文明在未来发展到一定阶段,极有可能直接将太阳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而大量地从中提取能量。

这样的推测同样适用于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智慧文明。或许我们可以想象,宇宙中的那些高级文明已然在采取这样的行动。那么,他们又是如何从恒星大量提取能量的呢?对此,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曾经提出过这样的猜测:高级文明可能会在恒星附近构建巨型的能量收集装置。

早在 2009 年,就有人留意到位于天鹅座方向、距离我们大约 1480 光年之处,有一颗被称作“KIC ”的恒星,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度的变暗,随后又恢复正常。其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对其进行了持续的观测。观测结果清晰地表明,“KIC ”的亮度的确会在不同的时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最大降幅可达 22%。

在随后的时间里,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 21 颗与“KIC ”情况类似的恒星。其中 15 颗被定义为“慢变星”,它们的亮度变化频率和幅度与“KIC ”颇为相近;而另外 6 颗则被称为“快变星”,它们的亮度变化更为频繁和剧烈。特别是在天蝎座方向、距离我们约 460 光年的位置上,有一颗名为“EPIC ”的恒星,其亮度在短短的 78 天内多次急剧下降,最大降幅竟然达到了 65%左右。

由于这种亮度的变化难以从自然现象的角度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因此有人大胆猜测,在这些恒星的附近或许存在着由高级文明建造的巨型结构。正是在其遮挡之下,这些恒星的亮度才会出现如此异常的变化。

其三,是神秘消失的恒星。在水瓶座方向、距离我们约 7500 万光年的位置,曾经存在着一颗名为“PHL 293B LM1”的恒星,它位于一个名为“PHL 293B”的矮星系中。其质量约为太阳的 85 倍,是一颗罕见的高光度蓝变星,最高亮度可达太阳的 250 万倍。正因为其极高的亮度,我们才能够在如此遥远的 7500 万光年之外直接观测到它。

观测数据显示,在 2001 年至 2011 年期间,“PHL 293B LM1”一直稳定存在。然而,在此之后,这颗恒星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需要指出的是,“PHL 293B LM1”并非个例。这就要提及“Vasco”观察项目,该项目于 2017 年启动,其研究内容可简要概括为:对不同时期的天文观测数据进行对比,试图从中寻觅异常现象。

2019 年,“Vasco”在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自 1950 年代以来,已有 100 多颗恒星神秘消失。此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神秘消失的恒星数量持续增加,迄今为止,已达到 798 颗之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理论角度分析,无论何种类型的恒星,都不可能毫无征兆地突然消失。因为在恒星核心反应区的“燃料”消耗殆尽之后,小质量的恒星会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熄火”;中等质量的恒星则会膨胀成为红巨星;而大质量的恒星通常会经历威力巨大的超新星爆发,其峰值亮度甚至可以与一个像银河系这般规模的星系相媲美。

那么,对于这些神秘消失的恒星,应当如何解释呢?从自然现象的角度进行分析,存在两种可能:其一,过去的观测水平相对较低,有可能将宇宙中超新星爆发、中子星碰撞、伽马射线暴等高能事件产生的光学余晖错误地标记为恒星;其二,一些大质量的恒星(比如“PHL 293B LM1”)有可能演化成“失败的超新星”,即直接坍缩成黑洞,而未经历超新星爆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