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蟜本是秦人,对秦国地理、人文都比较熟悉,俱酒对章蟜的建议还是非常重视的。
“章将军!有何见解?”
章蟜道:“王上,若伯御能一战而下绵诸,则我军不应轻弃,而应固守。”
俱酒有些吃惊了,在他的心里,并不是要与秦国真正进行冲突,而是通过一系列疑兵,保证大军顺利通过“秦岭门”北上则可。
但章蟜的建议,则是要把端木伯御打下了的两城,据为己有,并且建设成为西部的领土据点。
这样一来,战争的规模就扩大了,不是救伏踔孤涂这么简单!
章蟜仿佛看出了俱酒的犹豫,他起身走到舆图面前,指着绵诸之地说道:
“秦国西出有两途,其一曰萧关,其二曰渭河。绵诸之地,位于渭河上游,据此地,则秦国西出之路一丸可封。”
俱酒看着舆图,可以看出,绵诸与雍城,就是后世的甘肃天水到宝鸡。
在战国时代,两地之间的道路,主要就是沿着渭河往来。这也是古代的真实现状,大多数山区道路都是沿河走向。
秦国号称关中之地,就是因为地处东西南北四关之内,分别是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
其中西部的大散关,就位于渭河大峡谷的东端,靠近雍城(今宝鸡)的方位。大散关不仅仅是向西的咽喉,更是向南进入南郑的咽喉,所以它的作用是既防西,又防南。
历史上大散关曾发生过七十余次战争,但大散关用兵方向,更多是指向南侧的南郑之地,而非来自西侧天水方面的威胁。
这是因为,渭河大峡谷是一条十足的险途。它的南侧是秦岭北麓,北侧是陇山南坡,渭河夹在了大秦岭与大陇山之间,在峡谷中跳着华尔兹一般的舞步,千转百回,蜿蜒逶迤。
在没有机械的古代,渭河大峡谷的难行程度超越了人力的限制。在陇海铁路通车前,在长达数千年时间里,渭河大峡谷的状态,地方史志用了三个字来形容:无官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修长的历史中,关中统治者在大秦岭中开辟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在大巴山中开辟出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用密集的古道网络密切了大秦岭南北沟通联系。
但,由宝鸡到天水这一段渭河大峡谷中,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无论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还是关陇贵族的隋唐,宁愿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开拓秦岭古道,修筑直道驰首,都没有开发这一段渭河大峡谷。
因为“无官道”,关中与陇西,似乎天各一方,相距甚远。
尽管天水一带曾是秦非子的牧马之地,天山豁口曾是秦人的祖山,尽管秦人“霸西戎”的势力范围已经抵达了临洮一带,但渭河大峡谷都没有得到重视与开发。
而四关中的北关“萧关”,似乎成为了关中与陇西交往的常用之路。
萧关,建在陇山深处,泾河上游。秦人之所以要绕行萧关,也不愿意开发渭河大峡谷,或许有以下三个理由:
其一,萧关所处的陇山,有一处天然的关隘口,既容易通行,更容易控制。
其二,泾河上游地势相对轻缓,比渭河峡谷的刀劈斧削、昂霄耸壑而言,大部队的行军,宁愿绕行萧关,确保安全。也不愿贪图路近,而穿越渭河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