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这一高度还游荡着众多高通量卫星,通俗来说就是传统通信卫星的大爹,如果只顾着打传统通信卫星,打一大串也不如干掉一颗高通量卫星的效果好!
由于空间的极度辽阔,这一区域的穿云更难捕捉到目标,变轨消耗的推进剂或电力也更高,十分考验机动性,成本随之激增!
相晓桐列出了三种中轨道穿云的运行模式,但都只是开了个头,还没补充细节。
第一种运行模式,跟踪式,战前直接锁定敌方的关键卫星,将距离拉近后匀速跟踪,开战后可第一时间将目标击毁,是最经济省钱高效的模式,缺点是需要长时间提前准备。
第二种运行模式,一箭三雕式,找多颗敌方卫星轨迹的共同区域,将一颗穿云放在射程区域内,可以随着一圈圈的运行遇到大量不同的目标。
更加经济省钱,但一分钱一分货,就像哈雷彗星和地球的相遇一样,有些目标会很长时间才能相遇一次,且飞快掠过射程,对反应能力和打击能力都是严峻考验。
而且极有可能错失关键攻击窗口,比如某颗卫星引导洲际导弹时,恰好不在穿云的射程内,等再进入射程,洲际导弹早飞到目的地了!
第三种运行模式,变轨式,顾名思义就是制造机动能力更强的穿云,可以灵活地快速变轨,主动追打目标。
涉及变轨的模型总是最难做的,但又不得不做,主要军事强国都有应对战时卫星被毁的预案,会在第一时间抢发大量备用卫星,抢发的卫星未必在前两种运行模式的穿云射程内,只能靠变轨的穿云去追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宋河读到这里,马上多敲了几个序号。
“什么意思?”相晓桐问。
“这仨运行模式还太少,我能想到的运行模式还有很多种。”宋河道,“比如这三种模式可以互相转换,穿云可以把耗尽燃料的发动机抛弃掉,从变轨转为固定轨道,也可以临时依靠附近穿云输送的电能进行动力补充,升级为机动性更强的模式。”
“我想过穿云们在太空中互相充电的模式,后面写了一个简单的框架。”相晓桐道。
宋河快速往后翻,很快找到她说的充电框架,读了读便笑出来。
“有点简陋啊老婆,你这框架只考虑到某个穿云没有能量了,无法对敌打击,可以从附近穿云那里抽调能量,但你只考虑打击能量,没考虑机动能量。”
相晓桐点头,冲他比了个大拇指,“你好勇,这么多变数的话,建模会难的要命。”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马虎不得啊!”宋河继续往下看。
接下来到了地球静止轨道,公里高度,非常非常遥远,空间站的四百公里高度还比不上它的零头。
目前的穿云射程,还无法从这么远的距离对近地轨道发动有效打击,只能摸到中轨道的最高高度,打击力度也会衰减到极小,堪比刮痧。
但静止轨道上也有一些有价值的目标,譬如一些提供电视信号的卫星,观测云层流动的气象卫星,前者可引发恐慌,后者则遮蔽敌人对战场气象的预测。
相晓桐把这一轨道的穿云标了四个字,“备用指挥”。
“你这备用指挥的意思是,一旦低轨中轨卫星的指挥系统报废了,可以由静止轨道上的穿云负责指挥,给这里的穿云搭载智能的指挥系统?”宋河问。
“对!”相晓桐点头,“这高度的优点是极度安全,很难打到,缺点则是距离太远信号延迟大,还有路线较固定,所以也就放三到四颗用于备用指挥,三四颗足以覆盖全球了。”
宋河点点头,继续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