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母于氏热情地招呼大家吃菜,“来来来,多吃点儿,到了姑母家里,没有什么好招待的,饭菜管够!清荷,你要多吃一点儿,你太瘦了!”
说着她就夹了一箸子鱼肉放到清荷的碗里,然后又招呼承祖芙蓉吃菜,热情地道:“到了姑母这里别客气,尽管放量吃!”
李氏一家五口一路上逃荒过来,很久都没有吃上一顿饱饭了,更不用说吃肉了,路上到处都是乌泱乌泱的难民,连吃一碗浓稠的粥都是奢望,清荷姐弟早是已饿的无精打采了。
但她们没想到过了乌云岭之后,竟然还有这么太平的地方!
不仅丝毫没有民不聊生的衰败,基本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怎么受影响。
而且这个姑母家里的日子显然过得相当不错,两进的小院子收拾得非常干净。
前院是客厅、厨房、柴房、和做杂役的小丫头住的地方,后面一溜五间干净宽敞的房子,屋里摆设十分讲究,硬木的家具擦得一尘不染,桌上摆着茶具,墙上挂着山水字画,精雕细刻的架子床上铺着锦缎的被褥,完全是生活富裕的小康水准!
并且家里还使唤着两三个小丫鬟和一个厨娘,帮着端茶倒水儿伺候人,当晚李氏就带着清荷姐弟住在了这里。
第二天一早姑母又准备了丰盛的早饭在等着她们,并热情地问她们昨晚睡得好不好。
到了上午的时候,家里来了几位客人,都是衣着阔气的中年富商,说是姑父的朋友,路过来看看。
小丫鬟端上茶水,姑母陪着客人们聊着天。
到了中午饭点的时候,几位客人留下来吃饭,席间姑母介绍李氏母女几人给他们认识,“这是我娘家弟妹带着侄女侄子过来看我,菊鲜,这几位是你姐夫的朋友,这位是绸缎庄的林老板!这位是米铺的张老板!这位是做药材生意的石老板,这位是开当铺的赵老板,这位是开酒楼的王掌柜。”
李氏一一应着,其中家里开米铺的那位张老板年约五旬上下,胖胖的,笑容可掬,留着两撇小胡髭,眉开眼笑赞道:“想不到今日路过马大哥家里,能遇上嫂夫人的娘家人,真是巧了!初次见面,我这里有薄礼相赠,还望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