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朝堂的稳定和民间舆论的平息,扶苏本以为大秦能在新政的轨道上稳步前行,可命运似乎总爱掀起波澜。
一日,边关加急军报如雪片般飞至咸阳宫。扶苏正在书房与几位谋士商议水利工程的推进细节,听闻军报,脸色瞬间变得凝重。他迅速展开军报,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北方匈奴集结重兵,意图进犯大秦边境,边疆守军告急,请求支援。
“匈奴竟敢在此时进犯!”扶苏一拳砸在案几上,眼中满是怒火。书房内的气氛瞬间凝固,谋士们面面相觑,神色紧张。
“殿下,匈奴来势汹汹,当务之急是调兵遣将,支援边疆。”一位谋士忧心忡忡地说道。
扶苏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他在书房内来回踱步,脑海中迅速盘算着应对之策。“传令下去,命蒙恬将军即刻率领十万精锐秦军,火速前往边疆抵御匈奴。同时,征调附近郡县的粮草,务必保证前线物资充足。”他的声音坚定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
然而,调兵遣将容易,筹集粮草却困难重重。由于新政推行不久,各地财政本就紧张,加上此前为安抚百姓,储备的粮草也所剩不多。负责粮草调配的官员愁眉苦脸地来到扶苏面前,哭诉着难处:“殿下,这粮草实在难以凑齐,再这样下去,前线将士恐怕要饿肚子了。”
扶苏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他深知,粮草是战争的命脉,若不能及时解决,前线战事必受影响。突然,他眼前一亮,想到了一个办法。“通知各地富商,朝廷愿以高价收购粮草,同时承诺战后给予他们一定的特权和奖励。”
消息传出,各地富商纷纷响应。他们看到了商机,也明白保家卫国的重要性,一时间,粮草源源不断地运往边疆。
与此同时,朝堂上却又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一些大臣联名上书,指责扶苏为了应对匈奴,打乱了新政的节奏,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殿下,您此举实在不妥。新政刚刚推行,根基未稳,此时大规模调兵筹粮,势必会让百姓再次陷入困苦,新政也将功亏一篑。”一位年迈的大臣,颤颤巍巍地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道。
扶苏看着眼前的大臣,心中五味杂陈。他扶起大臣,语重心长地说:“爱卿,我又何尝不知。但边疆战事紧急,若不及时抵御,百姓将遭受匈奴的烧杀抢掠,那才是真正的灾难。新政的目的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如今保家卫国,也是为了给新政创造稳定的环境。”
大臣们听了,虽仍有疑虑,但也不得不承认扶苏所言有理。
在扶苏的精心部署下,蒙恬率领秦军抵达边疆。战场上,黄沙漫天,喊杀声震天。蒙恬骑着一匹高大的战马,挥舞着长剑,冲锋在前。秦军将士们士气高昂,与匈奴展开了殊死搏斗。
经过数日激战,秦军终于击退了匈奴。捷报传回咸阳,全城欢呼。扶苏得知消息后,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还没等他来得及庆祝胜利,国内又传来了新的危机。由于此前筹集粮草,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短缺,一些不法商人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百姓们怨声载道。
扶苏得知后,怒不可遏。“这些奸商,竟敢发国难财!传令下去,严查各地粮食市场,严惩囤积居奇者,同时开仓放粮,稳定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