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说说胃气与脉象的关系。在中医看来,胃气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脾胃的运化功能。脉象作为人体生理病理信息的反映,其变化往往与胃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当胃气充足时,脉象就会呈现出一种柔和、有力、有胃气的特点;而当胃气衰败时,脉象就会失去这种柔和与活力,变得生硬、无力,甚至出现真脏脉(即病邪深重,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时出现的脉象)。
所谓“无胃气的脉”,就是指在脉象中只见到真脏脉,而不见柔和的胃气脉。这种情况往往预示着病情危重,正气衰败,难以救治。而“不得胃气的脉”,则是指脉象中失去了与相应脏腑相对应的柔和胃气特点,如肝脉见不到微弦(弦脉中带有柔和之象,代表肝气平和),肾脉见不到微石(石脉中带有柔和之象,代表肾气充足)等。这些脉象的出现,同样提示着人体脏腑功能的异常和病情的严重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人体脉象的变化与自然界的时间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太阳主时,脉来洪大而长;少阳主时,脉来不定,忽快忽慢,忽长忽短;阳明主时,脉来浮大而短”,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
我们来说说“太阳主时”。在中医五行学说中,太阳与阳气、火行相对应,代表着一天的早晨和上午时段(大约从卯时到未时,即早上5点到下午3点)。在这个时间段,人体的阳气逐渐升发,气血运行旺盛,因此脉象会呈现出洪大而长的特点。洪大,指的是脉象宽大有力,如潮水般汹涌澎湃;长,则是指脉象的持续时间较长,反映出气血的充盈和流畅。
“少阳主时”。少阳与阳气初生、木行相对应,代表着一天的傍晚到前半夜时段(大约从申时到子时,即下午3点到晚上11点)。在这个时间段,人体的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增长,阴阳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因此,脉象会呈现出一种不定、忽快忽慢、忽长忽短的特点。这反映了人体在阴阳交替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阳明主时”。阳明与阳气旺盛、金行相对应,代表着一天的后半夜到早晨时段(大约从丑时到卯时,即凌晨1点到早上5点)。虽然这个时间段阳气尚未完全升发,但经过一夜的休息和调整,人体的气血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补充。因此,脉象会呈现出浮大而短的特点。浮大,指的是脉象轻浮于外,易于触及;短,则是指脉象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但仍然有力。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述只是中医时间医学理论中的一种概括和描述。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环境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同时,脉象的变化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气候等,因此在诊断时需要全面考虑。
心脉的正常状态被形象地描述为“圆润象珠子一样,相贯而至,又象安抚琅杆美玉一样的柔滑”,这种脉象不仅反映了心脏功能的正常,也体现了人体内气血运行的和谐与平衡。而夏季,作为阳气最盛的季节,其脉象特点则以胃气为本,柔和而微带钩状,这是夏季人体生理变化在脉象上的反映。
然而,当心脉出现异常时,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变化。比如,当脉来时喘急促,连串急数之中带有微曲之象,这便是心的病脉,可能意味着心脏功能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障碍,或是气血运行不畅,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至于将死的心脉,其表现则更为严重。脉前曲回,后则端直,如摸到革带之钩一样的坚硬,全无和缓之意,这便是心的死脉。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心脏功能的严重衰竭,甚至可能预示着生命的终结。当然,这里所说的“死脉”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死亡预告,而是指病情危重,需要及时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