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灵闻言,脸上露出了几分惋惜之色。“主公,邓芝确实曾在新野,他不仅智勇双全,而且心系百姓,曾多次协助末将守城。末将本想将他推荐给主公,怎奈主公当时忙于他事,未能及时相见。如今,他因感时局不稳,已悄然离去。”
刘宝闻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失落之情。但他很快便调整了心态,他知道,真正的智者往往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于是,他坚定地对朱灵说道:“文博,你无需自责。举荐贤才之事,永远是我最重视的。从今往后,无论遇到何种人才,你都要第一时间向我举荐。至于邓芝,我意已决,定要亲自将他追回!”
说罢,刘宝便带着李严与典韦,再次踏上了征途。他们穿过郁郁葱葱的田野,越过蜿蜒曲折的山路,终于来到了邓家庄前。这座庄园气势恢宏,仿佛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诉说着邓家的辉煌与沧桑。
刘宝一行人步入庄园,只见庭院深深,花香四溢。他们沿着曲折的回廊前行,终于来到了邓芝的居所。然而,当他们推开房门时,却发现屋内空无一人。一股莫名的失落感再次涌上刘宝的心头。
正当他准备放弃之时,一阵清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刘宝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布衣、手持长鞭的青年男子正策马而来。那男子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英气勃勃的气息,正是邓芝的侄子——邓艾。
“来者何人?”刘宝高声问道。
邓艾勒马停下,目光如炬地望向刘宝一行人。“我乃邓芝之侄邓艾,敢问阁下何人?因何至此?”
刘宝闻言大喜过望,他深知邓艾之才堪比韩信,若能得他相助,何愁大业不成?“我乃刘宝,特来寻访邓芝先生。不知先生此刻身在何处?”
邓艾闻言,脸上露出了一丝复杂的神色。“叔父已离去多时,不知所踪。但家叔曾言,若遇明主,定当竭尽所能以报之。”
刘宝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邓芝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与志向却已深深烙印在了邓艾的心中。于是,他诚恳地对邓艾说道:“邓艾贤侄,我刘宝虽非明君圣主,但求贤若渴之心天地可鉴。若你愿意随我共图大业,我必以国士之礼相待!”
邓艾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但很快,他便被刘宝的真诚与决心所打动。“好!我邓艾愿随主公共赴前程!”
就这样,一段传奇的佳话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诞生。刘宝与邓艾携手并肩,共同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霸业篇章。而邓芝之名,虽已远去,但他的智慧与勇气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邓禹,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其战略眼光独步一时,然军事指挥却略显逊色。然而,他深谙联姻之道,与皇族缔结世代盟约,邓氏家族一跃成为东汉六大家族之首,荣耀显赫,百年间人才辈出,侯爵、将军、高官数不胜数。
时光荏苒,东汉末年,皇权式微,邓家亦难逃衰败命运,昔日辉煌不再,沦为三流世家,与寒门无异。刘宝一行人寻至邓家庄,却得知邓芝已先行离去,只留下一片空落落的宅院和旁侧一户人家的温馨场景。
那户人家中,一位年约二九的美妇,虽衣衫简朴,面容略显憔悴,却难掩其天生丽质,系统所赋的90魅力值,让刘宝一眼便知其非凡。她身旁,一个三岁孩童,言语间略带稚气,却眼神灵动,透露出不凡的智慧之光。
刘宝心中一动,询问之下得知,此子名曰邓艾,年仅三岁,却已展现出惊人的潜力。武力、统帅、智力、政治、魅力,各项能力虽现时平平,但潜力无穷,未来或将成为一代名将。更令人瞩目的是,邓艾体内似乎蕴藏着对枪术、射术、屯田、练兵、兵法、谋略的无限渴望与天赋,仿佛一颗璀璨的星辰,正待时机绽放光芒。
刘宝心中暗喜,仿佛看到了未来的风云变幻中,邓艾将如何以超凡的智慧与武艺,改写乱世格局,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特技: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未来总藏着未知的奇迹。而今,我构想出一种名为【天袭】的战术,其成功率,我断言,能达至无瑕之境——百分之百。试想,若此战术交由魏延,子午谷之谋或许只会化作泡影,但假使邓艾执掌,那将是另一番天地,胜利的曙光将无可阻挡地照耀在他的征途上。
谈及邓艾,这位未来的名将,此刻正与他的母亲在风雨中飘摇。命运似乎对他们格外苛刻,自幼失去父亲的庇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在人情冷暖的世间艰难求生。即便身处邓家这样的名门望族,他们也只是旁支末节,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怀。他们的衣衫褴褛,仿佛诉说着无尽的辛酸与不易。
然而,在这艰难的环境中,邓艾的母亲却如同一股清流,她的举止间透露出不凡的教养与气质,即便身处困境,也未曾失去那份从容与优雅。这份坚韧与风度,无疑为邓艾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深信,正是有了这样一位母亲的悉心培育,邓艾的未来才会如此辉煌。
刘宝,一位独具慧眼的智者,他看中了邓艾的潜力,决心将其收为义子,亲自培养。他深知,邓艾这样的将才,若落入司马懿之手,将是自己的一大损失。于是,他向邓艾的母亲提出了一个建议:“我愿将你的儿子视为己出,给予他最好的教育,让他成长为一代名将。为此,我将派遣精兵强将护送你们前往宛城,那里有甘梅为你们安排舒适的居所。”
在宛城,邓艾开始了他的蜕变之旅。刘宝并未溺爱于他,而是采取了严格的训练方式,让邓艾在磨砺中成长。他相信,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邓艾才能真正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同时,刘宝还注重培养邓艾的民生意识,让他亲身体验农活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民间疾苦,为将来治理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