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首先代表朝廷发言,他语气诚恳,言辞中满是对桓温的敬重与赞赏:“桓公这些年镇守一方,屡建奇功,不仅保卫了疆土安宁,更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其功绩之显赫,实乃朝廷之幸,万民之福。今日,我代表朝廷特来慰问桓公,”
桓温连连摆手,脸上却浮现出一抹复杂的神色,他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眼前的繁华,直视着更远的未来。“安石谬赞了。桓某虽镇守一方,略有微功,但心中常怀愧疚,不能克定中原,恢复大业。此乃我毕生之愿,日夜所思,不敢或忘。而今耳顺之年,尚且没有如同伊尹这般辅佐君王,安定黎庶,我之大憾!”
桓温的话语中,明里是对自己未能完成大业的自责,暗里却透露出他对于权力的渴望与自己的野心。他的目光在慕容德与谢安之间流转想要从两人眼中看出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谢安则保持着他一贯的从容与淡定,他轻轻抿了一口香茗,目光深邃地望向桓温。“桓公之志,令人敬佩。欲成大事,非但要有雄心壮志,更需审时度势,顺应民心。我辈中人,当以天下苍生为念,以和为贵,避免无谓的战乱与牺牲。”
谢安听到伊尹两字之时心中疑惑不断,桓温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吗?这一番回话也有着试探之意。
桓温话锋一转,目光温和地转向慕容德,赞道:“玄明,闻你现今都督四营,整顿中军,剔除冗弱,如此中军定能锐不可当。有你在建康,我心甚慰,仿佛已得麒麟之臣在侧。”桓温的话语虽隐晦,但在座诸人皆饱读诗书,岂能不知麒麟阁中曾有一位权倾朝野、废立帝王之臣及其同党的典故。此言一出,意味深长。
桓温是在意有所指,慕容德还想辩驳几句,谢安直接道:“玄明得明公如此赞誉,实乃殊荣。明公礼贤下士之名,早已传遍四海。昔日我身为明公麾下征西大将军司马,便深知明公胸怀壮志,非凡俗可比。只是,不知明公心中,谁可担当这麒麟之臣的重任?”
桓温闻言,朗声大笑,笑声中透露出几分豪迈与不羁。笑罢,他目光如炬,直视谢安:“安石,你我相知甚深,你的才华与风骨,我向来极为欣赏。如今,我且问你,你可愿成为麒麟臣之肱骨?”
谢安道:“我为麒麟之臣也好,玄明为麒麟之臣也罢,明公意欲为麒麟之臣还是佐王之臣乎?”此言一出,如同掷地有声,瞬间让原本轻松的氛围变得凝重而紧张。
这就几乎是明示了,麒麟阁之首便是霍光。霍光也辅佐皇帝,而如今谢安却把霍光和佐王之臣单独拎出来。
空气仿佛凝固,每一丝呼吸都能清晰可闻。桓温的笑容逐渐淡去,眼神变得深邃而复杂,仿佛能洞察人心最深处的秘密。
“安石,你我相知多年,你的才华与气度,我向来钦佩。你问我意欲何为,我桓温所求,这么多年了,天下人人皆知。”
桓温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决,他缓缓踱步,每一步都似乎踏在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安石,你言中之意,我自然明白。那些事情固然是历史之镜,但镜中之人,亦可为今日之我。我桓温,虽非圣贤,却也胸怀天下,志在四方。”
说到这里,桓温的眼神更加深邃,仿佛能穿透重重迷雾,直视未来。“非我桓温所愿,但若有朝一日,社稷危亡,皇权不振,我亦不得不为天下计,行非常之事。我之所求,非个人权位之尊荣,乃是国家安宁、百姓安康之大业。”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掷地有声。
政治家又可以叫做演讲家、表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