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决战陕北(一)

清军占领北京之后,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申明军纪,严禁抢掠,并且在大学士范文程的建议下,诏令全军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

一系列的举措博得了北京城官民士绅的好感,使得北京迅速稳定了形势。然后多尔衮迎请顺治小皇帝赶赴北京登基。

顺治元年六月,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商议决定,迁都北京。

八月,满清将都城从盛京迁至北京,但是满清也没有完全放弃盛京,相反,满清将盛京当做了极其重要的后路留都,并命老成稳重的礼亲王代善领镶红旗镇守盛京。

九月,顺治帝到达北京,并赏赐摄政王多尔衮赐穿貂蟒朝衣,加赐册宝、上饰十三颗东珠的黑狐冠一顶、黑狐裘一袭,金银、马驼等。

同年十月初十,顺治小皇帝在皇极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满清正式定都北京,同时顺治帝在其母亲孝庄皇太后的建议下,命礼部为多尔衮建碑纪功:“永垂功名于万世”。

从此,摄政王多尔衮在满清内部的地位开始超然于诸王之上,成为顺治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清晨的阳光照满紫禁城时,九岁的福临在孝庄皇太后的监督下,端庄的坐在了紫禁城的宝座,在稍靠下的御阶边上,还放着一把尊贵之极的金镶玉宝座,身穿貂蟒朝衣、头戴镶嵌有十三颗东珠红顶朝冠的满清实际掌权人--摄政王多尔衮正意气风发的坐在宝座之上。

在多尔衮的座位下面,诸王贝勒大臣跪满了整个太和宝殿。

在多尔衮喊出“众卿平身”之言后,诸卿在敢站起身来,但仍然无一人敢直视他,这其中包括了同为辅政大臣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老对手肃亲王豪格、一母同胞的兄长英王阿济格等亲王旗主,这一瞬间让他内心有了极大的快意,竟生出了君临天下之感。

而坐在后面的福临虽然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思维,但他在宝座上仍然无法发号施令,因为真正的权力仍旧掌握在他的皇叔父摄政王手上。

当然,此时的他心中对皇叔父有的只是崇拜之情,毕竟是雄才大略的皇叔父带领八旗儿郎占了这汉人的花花江山,他福临才有机会坐在这明朝皇帝的宝座上。

特别是他看到往日里不可一世的诸八旗王贝勒,在皇叔父的面前噤若寒蝉之时,他对皇叔父的敬慕,与日俱深,他也幻想着有一日在他亲政后,能像这位皇叔父一样叱咤风云。

清廷早有关于征伐伪顺李自成的风声,今日朝会就是商议具体征讨事宜的。果然朝会一开始,多尔衮首先询问的便是有关西征方略。

下面诸人听到后,一改刚刚噤若寒蝉之态,满清八旗闻战则喜,只要打仗,他们就能升官发财,就能掳掠人口,岂能不喜,个个都想抢这领兵征战的差事。

肃亲王豪格拍着胸脯声称只要给他三万兵,他就能帮大清攻灭伪顺。

此言一出,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都跳出来抢这差事,诸王吵成了一团。

摄政王多尔衮听着心烦,喝令诸王闭嘴,众人顿时恭敬的退回班列。

多尔衮目光扫视一圈,终于找到了人群中那个将身影压得很低的人。

多尔衮微微一笑,问道:“洪卿,你有何良策?”,人群中的洪承畴心下一紧,果真点到他头上了。

他作为前明降臣,在清廷这朝会之中本来就甚是扎眼,他为人为官素来低调,信奉韬光养晦之策。

这满清朝廷的权力都把控在以摄政王为首的诸王集团手上,而且在汉臣中,论功劳他也比不上范文程、吴三桂、祖大寿等人。

所以他根本不愿在这种场合显露风头,这对他而言不是好事。

于是他抬起头颤颤巍巍的答道:“微臣老迈,思维迟滞,尚未想出对策,还请摄政王恕罪”。

多尔衮根本不相信他的鬼话,他知道这是洪承畴人老成精,不愿在这里堂而皇之地进言而已。

但他偏不顾这洪承畴明哲保身之策,就要他在这朝会上进言,多尔衮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