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打通关后,又打通关!

“我觉得,他的好!”

“我也觉得,他的好!”

“这个问题呢,值得好好思量思量。”渔民大叔托着下巴左看看右看看,搞得好像他能认得字似的,最后往陈成身上一指:“还是他的比较好!”

董新觉大怒!

结果出人意料!

或者说,只是出乎了他自己的预料!

观众们大多数认为陈成的诗更佳!

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压根大字不识的“土老帽”“大老粗”们,更是一边倒地支持陈成!

差点没把董新觉气得吐血!

这小子怕不是贿赂你们每个人十文钱了吧?

竟然帮出言不逊的外地人?

陈成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获得始安县父老乡亲的如此青睐,受宠若惊,向众乡亲连连拱手说“承蒙厚爱”。

看着陈成和他们“宾主融洽”的样子,董新觉满满不是滋味,想不通自己为何如此惨败!

事实上,真正有眼界的,都知道陈成的诗品格更佳,无法昧着良心说话;

实力一般,只是粗通识文断句的,也知道陈成一个人能抵挡这么多人,他的诗力理应在众人之上,选择站在事实这边还是老乡那边——五五开;

看热闹、不识字也不懂诗的,其实是大多数,可他们都选择站陈成——

为什么?

无论是“风流三士”还是前面那什么“东学西读”,他们口中讲的那些东西,什么“风情”,什么“格调”,什么“境界”,大家伙儿完全听不懂哇!

而且平日里,底层民众就觉得这些读书人成天“掉书袋”,“拽文”,“之乎者也”,自视清高,实则是脱离于这些做体力活的。

这种隔阂,可不是现在说一句“始安人就要帮始安人”,“攘外必先安内”能解决的。

反观陈成,虽然是个外地人,在始安读书人、诗人的口中,是个飞扬跋扈的可恶之人,但事实上大家都看到,这个娃儿面对庄稼人、渔人、小商小贩,没有一个不是客客气气,笑脸相迎的!

最关键的,他说的是人话!

而不是始安这帮眼高于顶的小年轻满口的“子曰”“诗云”啊!

说实话,到现在,姓董的这小子“栀子花诗”里这句“六出英英雪”到底啥意思,我们都闹不清呢!

“雪”倒还马马虎虎知道是什么,在始安,十年都下不了一次雪,没见过下雪的人还真挺多……

“看不懂?看不懂就别来评价我的诗啊!你们看不懂那是因为无知!”面对颠倒黑白、是非不分、不懂装懂的乡民,董新觉简直要被气死了!早知道就不该让这些乡巴佬来评诗!这不是搞笑么!

这一下又犯了众怒了,董新觉自觉失言,只好气呼呼地退到一边,闭嘴了。

董新觉哪里知道,在陈成讲扯淡的“栀子花仙女”的烂故事时,他就已经赢了!

因为他抓住了大众的喜好,借此拉近了和他们的距离啊!

陈成自己的诗到现在仍然算不得太好,可和老乡们套近乎那是一等一的高手!

就好像那个故事,无论在七少、三士等人眼中,抑或是后世人看来,都是无聊透顶的胡编乱造玩意。

可乡亲们偏偏听得津津有味!

穷小伙娶仙女家庭美满;

**人偷汉子怀了野种;

最后还带一点神秘色彩——

无论是正能量,还是大众犹爱的“偷情”,应有尽有,真以为是陈某人随口胡说的吗?完全是为了冒烈日来看热闹的老乡们解闷而量身定制的段子啊!

又礼貌,又英俊,还会讲段子逗人开心,乡人听不懂的地方也立马给解释——

如此,“脱离群众”的三士们,怎么可能是“和老乡打成一片”的陈成的对手呢?

“每个人三千六百九十六丈哈!”陈成指点着“风流三士”道,真可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边刚战完,那边小七也带来一帮不知是他哥哥还是叔叔的猛男到来,陈成让他们一律别废话,一起上吧!

“嗯?轮到我了?我该几月了?七月?七月有什么花?好,我就写荷花,正所谓:

菡萏凌波十里香,田田碧叶映天光。

如何折得一枝去——”

这才子刚念没多久,就被陈成打断:“得得得!荷花已经写过了!我看你这写得还不如王小五的‘满池绿叶染荷香’呢!如果你们没有人超过陈某写的‘半曲采莲歌,临风散清响’,那就不要再来自取其辱了,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大家的时间!”

“……”

一番挤兑让对方下不来台,只能灰溜溜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