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都不是,我不吃蛇!”陈成连连摇头。
蛇蛇那么可爱,啊不,那么可怕,谁要吃蛇蛇?
后来连广东人都改去吃福建人了。
各位不要着急下结论,我这后面不还有“反面例子”嘛!
请看颈联:
细君怀肉,老母遗羹!
看不懂的都去检讨一下,尤其是周小三!这俩故事你难道没听过嘛?
我建议看一部电视剧叫《大汉天子》,看一本书叫《古文观止》,不用多,第一篇就行了!
话说汉武帝有一次赐众官员肉,负责分肉的太官丞却迟迟未来,东方朔便独自拔剑割肉,揣进怀里带回家去——
武帝知道了,很不高兴:“只许堂食,不准外带啊!”,“责之”。
这时候东方朔说了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受赐不待诏,何无理也!拔剑割肉,壹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
看到这种句式,大家往往忍不住虎躯一震,觉得估计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种名言金句,但东方朔毕竟是“滑稽天王”,他的意思是:
接受赏赐却不等诏令下达,这是多么无礼呀!
拔剑割肉,多么豪壮呀!
割肉不多,又是多么廉洁呀!
回家送肉给妻子吃,又是多么仁爱呀!
“细君”,妻子的代称也。
所以别看他说得大义凛然,其实就是想带点肉回家给老婆吃……
汉武帝听罢忍不住大笑:
本来让你这老小子检讨,没想到你竟反过来称赞自己!
于是又赐给他一石酒、一百斤肉,让他回家送给老婆,可谓倍有面了。
而“老母遗羹”有点类似,出自“多行不义必自毙”“郑伯克段于鄢”那个典故。
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可谓《左传》的名篇,也是《古文观止》的第一篇。按照之前的讲法,陈成只会《唐诗三百首》开篇第一首,《宋词三百首》的前三首,《古文观止》自然也只看了第一篇啦!
但是这一篇给陈成留下的映像却很深,因为孔夫子就写了“郑伯克段于鄢”一共六个字,左丘明老先生愣是用洋洋洒洒上千字的故事来描绘孔子这六个字的“微言大义”“意蕴丰富”(或者说,不是左丘明的意思,是那些强行用《左传》解释《春秋》的人。)
故事就不赘述,在尾声阶段,因为干掉自己弟弟,郑庄公与老娘闹翻了,发誓“不及黄泉无复相见”,一次庄公赐食颍考叔,颍考叔故意舍不得吃肉。庄公问其原因,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就是说,您赐给我这么好的食物,我自己在这享受,老母亲却尝不上一口,一想我就心酸,所以我要带一些回去给老母亲吃。
这是摆明了“话里有话”,但发誓后又后悔的庄公为之感动,遂与母和好。后以“遗羹”为赞颂孝道之典。
这两个故事里,“肉”都成了很好的道具,爱老婆,就给她带肉;
爱老娘,就给她带肉羹;
总之,爱她,就给她吃猪猪吧!
反正喝兔兔不同,吃了猪猪她也不觉得猪猪可爱不应该吃……
原本又是“粗鄙”又是“奢靡”的猪肉,换了一个故事,就成了完全不一样的味道,这难道不值得大家思考嘛?
这不是另外一个“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吗?
在坏人那里,吃了猪肉就会“肉食者鄙”“荒淫奢靡”;
而在好人那里,堂食猪肉顺便外带,就成了“孝敬老母”“爱护妻子”了!
同样的猪肉,实现的“价值”不一样。
最后陈成说:
从此以后不会有人嘲笑说没有学识——
“俭腹”,腹中空虚,由此比喻知识贫乏。
为什么这样讲?
因为“便便一样说边生”!
便便,不是那个“便便”,而是“大腹便便”的“便便”。
边生则是东汉的边韶,“大腹便便”这个成语也正是由他来的。
《后汉书·边韶传》上说,汉桓帝时,陈留郡边韶,字孝先,很有些文才,在没有当官的时候,教了几百名学生。堪称汉代的“大诗师”,也很有口才,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从没有回答不出问题来的。
不过他人胖肚子大,又有个毛病,爱打瞌睡。学生看他打瞌睡的模样就很好笑。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瞌睡。他的学生就私下编了句顺口溜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边孝先大肚皮,懒得读书只想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