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感觉有一点饿了呢,同去同去。”
蒙毅也马上附和道:
“我也早就饿了,正好想要吃点什么呢。”
秦始皇点点头,然后便让老汉头前带路。
老汉便领着秦始皇往自家走去。
至于其他农民,还在龙骨水车旁边,好奇的张望着。
老汉将秦始皇等人带至一简陋的木屋前,道:
“到了,这就是小老儿的家了。”
赵高见之,心想:如此家境,竟还想着请他们吃饭,足见此人淳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高张口问道:
“对了,一直未问老汉名姓,不知老汉贵姓啊?”
老汉闻言,看向赵高回答道:
“我啊,我叫季波常。”
赵高有些没听清,再次问道:
“什……什么,你叫什么?”
好吧,其实他已经听清了,只是有些不敢相信。
老汉心想自己说的挺清楚啊,这人怎么还耳朵不好使呢,于是又说了一遍。
只听老汉大声道:
“老汉我,季波常!”
老汉声音很大,在赵高听来就跟在炫耀什么一般。
赵高悄悄看了秦始皇与蒙毅一眼,见他们都一脸平静,好像就自己一人心脏。
于是,赵高便转移自己的思绪道:
“伯长,这么说来,你在家中排行老大咯?”
古代“伯仲叔季”,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为老四。
其实,不仅“伯”代表长子,“孟”也代表长子。
只不过,“孟”代表庶出的长子,而“伯”代表嫡出的长子。
比如,在《白虎通》和《礼纬》中都提到“嫡长称伯,庶长称孟”的原则。
举个例子,譬如孔子,名丘,字仲尼。
仲尼,就说明其在家中排行老二。
所以,后来新文化运动中,有口号叫做“打倒孔家店”、“打倒孔老二”。
再比如曹操曹孟德,孟德便是指其为庶长子。
在先秦时期,因为“孟”不如“伯”尊贵。
所以,“孟”也常被用作家中长女的常用字,如孟姜女、孟弋、孟庸等。
还比如,“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指的便是:
马氏老大,字伯(孟)常。
老二,字仲常。
老三,字叔常。
老四马良,字季常。
老五马谡,字幼常。
兄弟五人,表字皆有“常”,时人称“马氏五常”。
与之类似的还有“司马八达”。
司马朗,字伯达。
司马懿,字仲达。
司马孚,字叔达。
司马馗,字季达。
司马恂,字显达。
司马进,字惠达。
司马通,字雅达。
司马敏,字幼达。
因兄弟八人的表字都有“达”,于是,便并称为“司马八达”。
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就是,一位父亲将自己的志向抱负融入进儿子们的表字中。
没错,这个人就是孙坚孙文台。
孙坚给其四个儿子取的名字,分别是:
孙策,字伯符。
孙权,字仲谋。
孙翊,字叔弼。
孙匡,字季佐。
你看这四人的名与字。
老大孙策,策象征智谋、谋略,符就是兵符,同样也是权利的象征。
策和符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权谋。
有句俗话说的好:有权有谋者,人主也。
老二孙权更是直接,名字里直接就有权有谋。
与孙策同。
老三孙翊,翊乃辅助之意,弼同样是辅弼之意。
老四孙匡,匡乃匡扶,佐为辅佐。
所以,孙坚的意思很明显。
就是让孙翊和孙匡二人,辅佐作为兄长的孙策与孙权二人成就人主之业。
其实,在三国中,这种事很常见。
比如,刘备收的一个螟蛉子,取名刘封。
之后,儿子取名刘禅。
两人之名,合在一起,便是“封禅”。
封禅封禅,泰山封禅,这是只有帝王才能做的事情。
由此,刘备刘玄德之心,也可见一斑。
对了,还有曹操一家人。
曹操,曹仁,曹真,曹爽,这四人之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