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国以充实

蜀将只好按照诸葛亮死前的部署,缓缓撤军退回蜀中。

声势浩大的第五次北伐,就这样被司马懿拖垮了。

魏明帝召司马懿,令他率兵联合乌丸、鲜卑、高句丽由海、陆远征辽东铲灭公孙渊。

司马懿领命点兵四万即刻出发,明帝亲自送出西明门,

又命郡守、典农等地方官吏前往拜见。司马懿发兵北进,

经孤竹(今河北卢龙南)、越碣石(今河北昌黎北),直指辽水。

司马懿到达辽东之后,命多树旗帜于辽河南岸,虚张声势,造成准备渡河的假象,

把对方主力吸引过来。而在暗中却将主力泛舟潜渡,逼近敌营,对敌形成包围之势。

众将穿行而过,直逼襄平。敌将卑衍见魏军突然出现在其后方,

果然沉不住气了,主动向魏军进攻。司马懿抓住战机,纵兵激战,三战三捷,

大破辽军。辽军退守襄平,魏军乘势进逼,包围了敌之巢穴襄平。

同年八月(再拖两个月就下大雪)流星击城,魏军散布谶纬,东国人心狂乱,

九月,魏军攻入襄平,屠灭当地十五岁以上男丁,随后乘胜平定了辽东、

带方、乐浪、玄菟四郡。是年底,辽东燕国平定,司马懿班师回朝。

经济上,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安南兴冶铁,穿成国渠,

筑临晋坡使雍凉足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

司马懿在推广屯田,特别是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

约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马懿由转为丞相军司马后,

向曹操建议:“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

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行之。

魏国一时“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曹魏和吴、

蜀对立地带的两大军屯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

曹魏和蜀汉的邻近地区,如长安、槐里、陈仓、上邽等地,都设置有民屯和军屯组织。

其中,上邦的军屯最着名。

这个军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230年)由司马懿上表倡议建立的,

《晋书·食货志》称:“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

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主持具体事宜的是那时的度支尚书、

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

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进攻天水。

这时上邽军屯上的小麦已经生长出来,有人主张“自芟上邽生麦以夺贼食”,

魏明帝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多亏以上邽军屯的小麦作军粮,才取得胜利。

直至正元二年(255年),安西将军邓艾又在上邽“为区种之法,手执耒耜,

率先将士”,[84]进行屯垦,都说明上邽军屯的重要。

司马懿在太和五年屯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

为了增强实力,很重视对关中屯田基地的建设。

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

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收到了“国以充实”的效果。

青龙三年(236年),关东饥馑,司马懿调运五百万斛粟输京师洛阳,以资救济。

可见他在关中储积有大量粮食。

曹魏和东吴邻近地带的屯田,主要是在淮河南北。曹操时曾“开募屯田于淮南”。

但仅是民屯。

正始二年(241年),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

始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第二年,司马懿“奏穿广漕渠,

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

第三年,司马懿又在这一地区“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

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曹操当时刚打败袁绍不久,急需人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做官。

司马懿得知消息后,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不愿意屈节侍奉他。

但他又不敢公开拒绝曹操,便假说自己患有风痹病,起居不便。

曹操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秘密派人在夜间查看。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

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静更深时,那人潜入司马懿卧室,

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

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坚卧不动。

那人这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

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

他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不应召,就把他抓起来。

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得乖乖离家应召。

司马懿还在做曹操的谋臣时,曹操对他极不放心。

有一天,曹操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醒来后心中便十分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