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以信为本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

阴平。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

郭淮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包围祁山,

司马懿和张合带兵援救。李严运粮不继,蜀军粮尽退军。

张合追击蜀军至木门,被蜀军射杀。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

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

秋,诸葛亮逝世,蜀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北伐结束。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

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小主,

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

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

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

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着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

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

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

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

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

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

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

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

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据李仪祉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

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

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

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

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

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

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

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

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士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

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在边疆治理上,诸葛亮重新划分行政区,增加郡的数量、

大力推进郡县制,并通过将地方态度恶劣的豪强迁往成都的策略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同时,他还笼络当地各民族首领以及大姓氏族,

许以特权协助蜀汉政权统治蜀地南部地区。他推行少数民族与汉族官吏交流制度,

增强蜀汉政权对南部地区的管理。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先进的汉族农业技术,

提高当地生活水平,并允许汉人前往少数民族地区生活。

另外,诸葛亮不仅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信仰,也利用当地人信奉鬼神的风俗,

宣扬封建君臣关系,强化蜀汉政权的正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