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何以多胜?
总结历史上秦军多数情况下总能取得胜利的原因,二十级军功爵制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古时战卒就是农夫,脸朝黄土背朝天,耕种锄刨,而因为耕种不得法(所以我们这位后世来的胡亥才要倡导深耕法和堆肥法),产量很低,正常年景亩产不过一石半(90市斤/45千克),所以基本都是在温饱线上下。
当兵打仗,通过斩杀敌首既可获田还可获岁俸并可得到奴隶,有农奴可使耕田的人力增加,有岁俸可以基本保证一家不致饿死,奖励的田亩所获就可以用来添置衣物器具,改善生活质量……
虽然打仗会死人,但对于挣扎求生的庶民来说,反正几近一无所有,打仗杀人可以让自己富庶起来,是很值得冒险赌一把的,尤其先秦时代的人悍不畏死,那么多死士的存在就很说明问题,所以秦人勇猛善战。《战国策·韩策一》中所描述的“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意思就是,不披甲赤双足接敌,左手提首级,右臂挟俘虏。秦人认为披甲穿履不够灵活,宁愿以命相搏获取军功。
现在这些秦锐军卒虽然多不是老秦人,但编入了秦军,就执行军法连坐制,不奋勇作战而导致伍长、什长战死,而这五个、十个人手中又没有敌军人头,就是全被执行军法斩杀的结局。
后路堵死了,向前看呢?这些人的大部分是刑徒,皇帝说了人头可以抵刑期,抵光刑期就按正常军功受爵。皇帝说话算数,函谷关和荥阳两战,已经有很多刑徒不再是刑徒了,还有从刑徒一跃而得受爵的,前途光明的很,所以这帮人甚至比当初的老秦人还更为凶狠吓人。
更热闹的是,咱们这位胡亥觉得这样还不够,于是把护军的作用也发挥到了极致。
大秦在各军中都派有护军,护军的职责就是考察选拔武将,并监督各级将领,有监军之责。
秦锐军中自然也有护军。
胡亥把陈平任命为护军都尉,总领秦军的护军。既然陈平是护军都尉,胡亥就交给了他一项任务,各军护军不但监督和考核选拔武将,还要搞搞洗脑性的工作。在秦锐军中,无论是原来的中尉军、卫尉军还是刑徒,兵练的一部分就是讲讲天下形势,从思想上武装这些军卒。
胡亥让陈平指令护军们,要反复的、不厌其烦的告诉军卒,大秦本来天下安定,但山东的那些义军一起,山东动荡,壮夫从军,必有死伤,人口就会大减,然后无人耕作就会导致饥荒,广大山东人民就会流离失所。虽然过去秦律严苛不合理、徭役也非常繁重,可现在在无上英明、年轻有为的二世皇帝领导下,秦律会针对山东进行重新修订,徭役也会大大减少,至少伟大的皇帝陛下不再会为自己的享乐而征徭役,所以消灭掉影响大秦安定团结的因素,以后的生活就将会更美好……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中有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者”。意思是说,要以“正义之师”而打仗,要得民心,才能生死与共,不怕危险。
胡亥让护军给军卒洗脑,使他们知道为谁作战,为什么作战,这一来于公于私,军卒们都有充足的理由奋勇向前,也就使秦锐的战力不但丝毫不弱于平灭六国时的老秦战卒,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齐魏联军于是彻底悲剧。
_
战车随卒很快就被剿杀殆尽,战车本身也好不到哪儿去。
胡亥在蓝田阅兵时曾建议军卒配备短矛,太尉和将军们研究之后,为每一个弩卒增配了一支三尺(0.7米)的短矛,因为弩卒所携的踏张弩已经不小,还背着一袋箭,按胡亥的建议又加上小圆盾一面和一柄二尺半的短剑,身上几乎挂满了,也就还能增加一支短矛。
不过盾卒可在大盾上插挂四支短矛,矛戟卒每人背负两支短矛,这样一伍中短矛数量至少有九支,主要由弩卒和盾卒投掷。
当战车冲到阵中,两侧各个小阵中短矛蜂拥而至,从两侧或掷向马身杀马,或掷向车辐别住车轮,车上甲士的重甲也挡不住来自四面八方力大身沉的短矛,即使没有被扎死,也会被几支短矛的连续冲击撞下轻车,然后等待他们的就是脑袋被当作别人的军功。
仅片刻的功夫,二百辆战车,一万五千人就消失在了秦锐的左右两阵当中。而此刻秦军主阵已经贴近齐魏联军主阵,那些魁伟高大、持盾挺戈的齐卒一样扛不住秦阵在二十步距离上飞掷的短矛,大阵很快就出现了几个缺口,一股股秦卒呐喊着从缺口一灌而入,然后一个一个的三锥阵就在齐魏大阵之中肆虐,周市的中央阵型摇摇欲坠。
章邯在后阵的楼车上满意的看着战场的形势,此时后阵虽然一直紧随中阵前行,但当前阵突入齐魏中阵时,后阵随即止步并快速收缩为圆阵以保护主将。章邯不时用千里镜观察齐魏军阵中的情况,秦军左右两阵解决掉战车后,正在向齐魏联军的左右两阵所剩步卒发起攻击时,章邯在齐魏左阵中看到齐王的王旗心中一动,立即以鼓角命令秦军右阵变为锥形阵。右阵主将武叔熊马上心领神会,三个波次的箭阵优先向齐王的王旗周围“多加关照”。
行进中的军阵不及踏弩上箭,既然已经靠近了齐魏左阵,三波箭阵之后,武叔熊就准备用短矛撕开阵型了。
只是还不等他发出号角命令,突见齐王王旗轰然倒下,接着就从内到外涟漪一般的开始混乱起来,不过数十息的功夫,齐魏左阵崩溃,军卒四散奔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