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也跟着道,“图书馆确实大大有益于文治。”
李长文则道:“陛下设图书馆的心意自然是好的,但待将来图书馆分馆设立到县城,会否成为朝廷一大财政负担?”
刘升微微一笑道:“地方图书馆分馆,可按书局、书铺的模式去经营,百姓即可在其中买书,也可租阅书籍。
朕相信,有更好的造纸术及印刷术托底,几十年内,大崋图书馆都不会成为朝廷的财政负担,甚至能实现盈利。”
李长文又道:“若是有人赖在图书馆看书,既不买书,也不租界,该如何处理?”
刘升明白,李长文并非故意跟他唱对台戏,而是在查缺补漏。
毕竟一个政策在未落实之前,找出其缺漏之处,便不会造成损失,还可进行完善。可若是等落实下去后,即便能补救,也会给国家造成一定损失,乃至酿造祸患。
因此,刘升闻言淡淡一笑道:“便是民间书铺,也有此烦恼吧?他们能处理得了这类问题,难道我大崋图书馆的官吏便处理不了吗?”
刘升曾听人说过,在后世八十年代的时候,人们在新华书店买书都不准进店观看,而是事先想好要买什么书,告诉书店营业员,让营业员直接拿出来。
至于说新书怎么卖?
书店外有类似新品上架、新书到货的小黑板,进行极其简短的介绍,让客人知道有这本书。
总之,只要想做成一件事,办法总比困难多。
李长文若有所思,不再多言。
“咱们还是说回乡试的事吧。”刘升道,“前两场既已考了儒家经典、史籍,这第三场的策论便不必限定考经、史了,可只考时务?”
钱谦益努力理解刘升的心意,道:“这第三场的策论,其实是以儒家经典及史籍之言来考时务。
陛下的意思,是否是第三场的策论,考生可以就时务问题畅言,无需再以经、史之言替代?”
刘升就是这么想的,当即点头,“不错。”
王铎迟疑了下,提醒道:“陛下,第三场的策论之所以要求以经史出题,考生也以经史之言破题、答题,乃是为了避免考生议论时政。
小主,
若以时务出策论题,并允许他们畅言,会否有损朝廷威信?
譬如,若某一政策朝廷正在实施,乡试以其出策论题,考生中大多数皆非议此政策的不是,恐怕便会不利于该政策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