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季迪虽游历过北地,但本王还是要提醒你,南方与北地,区别很大,切莫用南方所用的法子,在北地套着用。
你去了之后,一定要找出一个适合在北地用的法子,有什么需要支持的,尽管来信。
而且,南北间的差异,也需要你去缓解,此次去北地,你肩上的担子,可以说很大,至于陈祖仁与李国凤两人,后面你与他们熟悉了便知道他们的才能了。
最后记得,切莫急躁,北地民生,并非一朝一夕能成,我哥刚刚向你承诺了,本王也可以向你承诺,只要你把北地之事做好,我让我哥,至少封你为国公!”
朱元启说完,当即看向朱元璋,朱元璋也是笑着点头。
“季迪,咱弟说得不错,只要北地之事做好,至少封公,同时,朝堂上的位置,咱一直给你留着!
去了北地,需要什么,尽管给咱说,咱一定支持,另外,北地收复时间不长,你去到那里,安全也非常重要。
待你去北地之时,咱调一千亲军给你,去了北地,若有不服从,或是阻挠你者,你皆可有权处置,咱给你临机处理之权!”
高启听完,鼻头有些酸,心中满是感动,朱元璋对他,可谓是信任之极了。
这次他之所以去北地,就是要去实现自己心中的大志,用自己的才能,将北地民生,发展起来。
他对于现在的高官,并没有那么多想法,他只想将北地百姓的是处理好,至于封赏与朝堂,却不是他的首选。
“臣下,谢过皇上,谢过明王!请皇上与明王放心,臣下到后,必定多听取两位同僚建议,必定亲身考察之后,再行开始民生之策。
臣下准备用三到五年时间,必然让北地,焕然一新,不负皇上信任!”
朱元璋点点头,当即将高启扶了起来。
李善长在一旁看着,他知道,高启只要将北地之事完成,处理好,前途将会一片光明,同时他自己的位置,到时可能都没有那么稳固了。
不过李善长也没有在意,与高启相处了这么久,他也知道高启的性子,这是一个真正为公为民的人。
北地的事情有了安排,朱元璋与朱元启都放心不少,尤其是高启亲自去,另外带着两个大贤。
而这时,朱元启也是问起了明年用兵的打算。
“哥,如今大明有钱粮了,然而还有很多地方我们没有收复呢,明年怎么用兵比较好?”
然而朱元启的话音刚落,李善长顿时跳脚了。
“禀皇上,明王,明年若是出兵,没钱!”
朱元启直接看向李善长,搞不懂他什么意思,现在还叫没钱?而李善长也马上开始为朱元启解惑。
“明王,这次缴获,虽然多,但明王可知,现在整个大明,到处都需要钱啊。
您的三大局,如今有了钱财与物资,必然要给他们一部分吧?而且还不少。
另外其余地方,也要开始安置之策吧,这同样是一笔极大的开销。
还有大军的抚恤,这次虽大胜,但伤亡众多,同样需要一大笔钱粮,最重要的是,现在北伐完成,皇上所说的封赏,要进行吧?这又是一笔钱粮支出。
另外文武学院,同样需要大笔钱财支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还有在下等同僚的俸禄,前面没有钱财可以发放,拖了几月,像季迪,还得向族人借钱,才能维持生活,现在有钱了,俸禄得开始全部发放了吧?
另外大军更换火绳枪、大炮等等所需要的钱财,同样需要钱粮与物资。
更不用说还有其他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不少,明年若是在动兵,反正不行,没钱。”
朱元启听着李善长说了这么多,心中虽然惊讶,但他知道,这些即便需要用钱,也不会有这么多,现在的他可不是当初,什么都不懂。
朱元启看向朱元璋,然而却是看到朱元璋竟然在点头,顿时一愣。
而朱元璋在看到朱元启看向他时,当即停下动作,随即一脸深思之样。
朱元启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不要生气。
朱元璋这个动作,已经表明他也不想明年继续用兵,朱元璋的想法朱元启能够知道,无非是想发展两年,大明有了基础,再行出兵之事。
历史上的朱元璋就是这么做的,即便一直在北伐,但大多数动用的兵力并不多,一直在发展民生,大战的兵力规模,一直都在控制。
然而朱元启可不想在等两年。
“百室,我知道大明现在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但你可知,明年,是大明最佳的机会!
如今妥懽帖睦尔降于我大明,正好可以用他,去将其余各地收复。
同时,这些投降的元军,加以操练,就是绝佳的骑兵,明年进军草原,可为极大的助力。
现在妥懽帖睦尔投降,草原无主,到时甚至可以招降一些部落,只要再将他们自认为最强的部落击败,就能一举收服草原各部。
到时只要在草原上开始建成,使草原部落开始迁入城内,整个草原,极大可能,会被我大明所定!
这时历朝历代,都不曾做到的事,现在我们却是有很大的希望去完成,为何不去?
而且,即便不能将草原彻底平定收服,哪怕收服部分,也可以让我们收复的北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用担忧草原的侵扰!
而一旦让草原各部恢复过来,再次团结起来,到时即便我们有钱有粮,也不是轻易就能收服得了的,而且付出的代价,将会比现在多得多。
哥,明年,我还想打,不趁此机会,将草原各部彻底收服或者打压下去,我会后悔一辈子的!”
朱元启的目光满是坚定,朱元璋见后,也在认真的思考着,到底是选择大明先穷一阵,至少保证北地数十年安危好,还是先发展民生好。
一旁的李善长此时也没有说话了,实在是朱元启说的这个战略目的,不得不让他们慎重考虑。
而刘基在一旁,却是支持朱元启所说,这让李善长与高启等人都有些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