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启心中,也是这样想的,他很清楚,在这些儒家学子眼中,他心中所想的地方,就是蛮夷之地,他们看不上。
但朱元启深知其中掩藏的富裕,到时就如同分封一般,大义依旧为大明,经过若干年,终将会成为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也是朱元启的野望,他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完成,但他知道,这必须要去做。
即便他不能完成,那就让朱标以及朱义去完成,若是他们还完不成,那就让分封出去的子嗣去完成。
在开疆扩土这块,汉人,始终是占据优势的,唯一局限他们的,无非就是思想的打开。
朱元璋听后,看着豪情万丈的朱元启,一时间,竟是有些失神。
对于后代的安排,他更倾向于就是让他们能够无忧的生活,因为他与朱元启,就是过够了那种苦日子,如今他们大业已成,身为自己的孩子,享受难道不是理所应当?
除了朱标他会严格要求,对于其他人,只要不鱼肉百姓,不祸乱大明,就没有其他的了。
小主,
至于他的后代与朱元启的后代,他所说的,确实有弥补朱元启的想法在里面,他也知道没有一同经历的感情,并没有那么牢固,更多的,或许是争权夺利。
然而朱标与朱义的相处,却是让朱元璋看到了这方面的希望,才会滋生出这个想法来。
朱元启说的,他一时间也是找不出话语来反驳,而且在朱元璋心中,他更是隐约的有些赞同。
至于对其他子嗣的安排,尤其军中以及民间的历练,朱元璋也是格外认同,对于朱标与朱义,他就是有这样一个打算。
作为一个穷苦百姓出身的朱元璋,深知只有去到最最下面,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不易与艰难,只有充分了解,对以后施以仁政才会更加精确,也不会那么容易的就被下面的人所欺骗。
至于扩大疆域这块,朱元璋也没有太多想法,他也是第一次做皇帝,而且还刚开始,没有人教他该怎么做,他本意就是照着前元的疆域去攻取。
而朱元启有这个想法,他心中是无比赞同的,只要大明发展起来,在朱元璋看来,朱元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朱元璋突然发现,朱元启在扩大疆域这个事情上,朱元启已经与他说过很多次了,哪怕在他们还在郭子兴帐下之时,朱元启就与他说过。
朱元璋一直以为,这是朱元启找的托辞,让他没有那么愧疚,现在看来,朱元启是真的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志向来实现。
尤其是朱元启所说的有生之年,更是让朱元璋有些愧疚,自责自己没有想到这些细小的事,而是自认为的在弥补对朱元启的愧疚。
朱元璋想了许多,渐渐有些明悟,朱元启如此为大明的以后尽心尽力,而他看似在弥补,实际却是在破坏规矩,在营造一个很不好的氛围。
这对于以后,将会很不利,毕竟他们现在所做的,都将会是子嗣的榜样。
而对于朱元启,他本来就是全力支持,他做与不做,也没有什么意义。
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形成规矩,并且执行下去,对朱元启,始终如同之前一般,这不仅有利于将来,也是朱元启心中所想,更是他一直难做的地方,如今都可以解决。
朱元启在一旁静静的等着,没有敦促,他知道,他说的这些,都需要朱元璋自己去想。
只有朱元璋能够想清楚,对以后,才能有所帮助。
权力腐蚀人的心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朱元璋与他一样,加上周边随时都有可能会遇到那些打着为伱着想的别有用心的人,一个劲的在一旁唆使着,更难坚守本心。
古代的小孩有多早熟,看看朱标与朱义就知道了,这两个小家伙即便放到千年之后,都是妖孽级别的存在。
虽然这样的情况很少,除了他们也出现过别的妖孽,但大多数,都是相对平凡的,在身边之人的不断诱导之下,难保不会生出一些别样的心思。
至于定下家规,有遵守的,必然也会有不遵守的,朱元璋说的那些,在未来,很容易引起祸事,朱元启才不得不将这些事挑明。
对于未来,他已经是有了一些想法,只能等朱元璋逐步消化,他才逐步开始讲后面的事。
过了半响,朱元璋才缓缓回过神来,看向朱元启,目光既有坚定,也有复杂。
“弟,你说的这些,咱心里都清楚,也想明白了,这块,是咱看得没有你透彻。
这皇位,只有一人可做,咱们之间能做到,标儿与义儿也能做到,不代表后面的那些小家伙,能做到。
咱说的,也确实是在为以后埋下隐患,说不得咱们的后人,那些小家伙们会反目成仇,毕竟除了他们自身,他们周边的人,或许都会有不少别有用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