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下一步全民教育计划,首先得让铅笔推广普及。
有了铅笔,小孩子上学,学写字就会大大降低学习成本,别看只是一支小小的铅笔,可却是一件实打实的利国利民的大事。
第二件事是受邀去一趟魏国公府,算是去给咱大明军神徐达做一次身体复查。
最后一件事杨宪是顺道去做的,去一趟专利局,把铅笔的专利申请给搞定。
第二日,杨宪简单和下面的人交代了一下,便是带着铅笔去了京城。
朱标也没有想到,杨宪这么快就把铅笔成品做出来,立马带着杨宪去见朱元璋。
太和殿。
经过杨宪简单的解说和示范后,朱元璋试着拿起已经削好的铅笔写了几个字,发现意外的好用。
朱元璋不比朱标从小读书识字,他打小放牛、当和尚、乞讨,然后便是加入红巾军,开始征战沙场。
朱元璋真正接受系统性学习,是在他成年之后。
因此后世很多人对老朱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认为老朱文化水平一定不行。
这点倒是与很多人对张飞的印象一样。
事实上,无论是张飞,还是老朱都写得一手好字。
不说在打江山的过程中,朱元璋就已经在认真求学。
即便是在即位后,老朱也没有贪图享乐,他深知一国之君,不仅有勇有谋,还要强化文学素养,开始博览群书、勤勉练字,向宋濂、李善长等人求教,强化文艺素养,练就了一手好书法。
后世故宫就曾展出多件朱元璋真迹,有他写给姐夫李桢的家书《致驸马李桢手敕卷》,宋代大画家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后的跋文等等,这些作品能够看出朱元璋书法融合了颜真卿、柳公权的笔法特点,点画浑厚苍劲、锋劲坚实,字体端庄沉稳,略带欹侧,又不给人呆板平整之态。
尤其是他最擅长的行书,融合了“颜体”的浑博宽朗,和“柳字”洞达筋骨,字体挺拔舒畅、方折刚健,笔笔拙雅质朴,好似长枪大戟,带有帝王的雄伟大气之象,但凡看过这些作品,就能彻底改正了对老朱“大老粗”的偏见。
而且由于朱元璋是半路学的毛笔字,因此对于铅笔的接受度更高。
相信假以时日,他同样能够练出一手好看的硬笔字来。
“这笔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