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只能是将希望寄托在方孝孺那帮子读书人身上了,李善长心里想着。
李善长不知道的是,他寄与厚望的方孝孺,怕是这辈子都很难有机会翻身了。
方孝孺失魂落魄地往回家的路上走去,脑子里回荡都是当日宋濂对他讲的话。
他直到现在,仍旧不认为自己错了。
可对于杨宪的那些话,他又找不出话来反驳。
这种连自己怎么输的都不知道的失利,是最打击一个人信心的。
他需要一个人静静。
而那些因方孝孺聚集起来的朋友,依旧没有放弃希望。
其中一人见方孝孺如此神态,连忙开口鼓舞道:“希直,不要这么早就放弃希望。我听说,就连李相国也支持我们,不日就将劝说陛下,关停杨贼的纺织厂!”
与儒家为敌的杨宪,在他们这些人口中已经变成了杨贼。
方孝孺双眼空洞,并没有反应。
就连身子也是机械性地往前走。
对他来说,李相国是否成功劝说陛下,关停杨宪的纺织厂,与他无关。
即便李善长真的成功了,方孝孺也无法说服他自己。
因为无法因此证明杨宪讲的是错的,他方孝孺坚持的就是对的。
如果因为位高权重者说什么就是什么,那么他连出发点都没有了,杨宪可是高高在上的国公啊。
方孝孺很迷茫。
小主,
回到家后,他不言不语,就这么直挺挺躺在床上。
身子是回了家,可灵魂却早已经丢在了杨国公府前那场辩论中了。
解决完这些读书人闹事的风波后,朱标带着杨宪一起进了皇宫。
朱元璋看着杨宪二人,脸上带着笑容,显然早就已经知道了方才杨国公府前发生的事情。
杨宪将朱元璋的神情看在眼里,心里想着,老朱终究还是组建了类似锦衣卫的组织。
只是如今,这批人尚隐藏在暗处,职能不显,主要做的工作也仅仅是暗中监察百官的动向罢了,只是一个情报组织。
不像原时空的锦衣卫,可是集守卫值宿、侦察与逮捕、典诏狱等职能为一身的特务部门。
当然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三人在御书房里,就此次事件开始展开深入聊了起来。
毕竟如今儒家的问题已经摆在台面上了,不得不面对。
“我们要反对不是儒家,而是以程朱理学为主的陋儒、伪儒,反的是一切跟不上时代发展,成为挡在大明发展路上绊脚石的落后思想。”杨宪开宗明义,直接点明了主题。
理想中的这些儒家精神在原始儒家那里确实存在,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很少真正实行过。
每次亡国,都会有数量庞大的儒士们转变成为汉奸软骨头。希望得到新朝的赏识,继续做官,还是能欺负平民百姓,享受荣华富贵。改朝换代没有影响,换个主子继续过好日子!而一旦到了和平年代,那些百无一用的书呆又开始跑出来呐喊赚吆喝,以求复辟儒家,欺骗世人进而得到赏识。
水太凉的笑话,一而再再而三在历史上重演。
所谓“礼乐不兴”,实际上是儒家精神无从按错,儒家价值系统无法确立,结果便是后世陋儒所造成的糟粕形式以及呆板训条。这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灾难,而且也严重损害了儒家形象。换而言之,杨宪认为,原始儒家的精神要素是好的,只是被后世陋儒所糟蹋了。
孔子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和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意思绝对是不一样的。孔子讲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和朱熹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意思也是南辕北辙。
所谓的儒学,也从来都不是什么存天理灭人欲!
后期儒学的一些人,在他们对儒学的解释中,参杂了太多的自己的“私货”,借用孔孟的语言,说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并把他们的思想,强加在孔孟的头上。
然后让孔孟去背这个大大的黑锅。
抛开这些不谈,只要是阻碍大明发展,即便是真正的孔孟学说又如何,只要他们讲的是糟粕,那就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桶中。
“杨宪讲的没错,任何不利于咱大明的学说流派,管它是叫道家还是儒家,都得给咱滚一边去。”
朱元璋出身经历,处理起儒家来没有丝毫心理障碍,因为他骨子里并不迷信这个。
真信这个的话,也干不出悄悄弄死小明王的事情。
朱元璋看着杨宪开口道:“如果让妇女出来做事,能够大大增强咱们大明国力,那就去做,如果有哪个读书人还敢跳出来,那咱就只能让他试试刽子手的刀锋不锋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