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简单来说,一是要草根出身,不能凭借政治地位和士族门阀然后夺取皇位;二是要满足为民除害,为百姓谋福,而不是一开始就想着当皇帝。
满足这两点的,也就是满足得国最正者的条件的,只有朱元璋,只有大明!
其实出身低微倒是没有什么可说的,无非就是卖惨,但是我们可以把第一条看做是是否得到过前朝恩惠。为什么士族门阀得位不正?因为他们都曾经做过前朝的官,前朝是有恩于他们的,他们就是叛乱,是忘恩负义。
在这个层面,其余任何朝代的帝王在朱元璋面前,都矮了一头。曹魏不行,从他祖宗开始开始就受汉朝之恩。司马家也不行,完全是借着曹魏发的家。
剩下的南北朝哪一个没有享过前朝的恩赐,然后是杨坚是北周大司马,李渊是太原太守,赵匡胤是后周检校太尉。
只有朱元璋,他不仅没有受过元朝的恩惠,而且元朝的暴政让他家破人散,元朝夺去了他的家庭,他的亲人。元朝压榨百姓,民分四等,民族矛盾尖锐。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族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死人的唯一代价是赔偿一头驴;赋役沉重无比。
从这里来看他是真正的揭竿而起,是真正的民不畏死。从先天上他就与所有的官僚士大夫们不一样,士大夫是为了权利而争斗,为了霸权而反对。
小主,
其次,而朱元璋则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蒙元手中重夺汉家江山。在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歼灭方国珍一统江南后。
朱元璋顺势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北进中原,推翻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统治,我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同时收回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
汉朝唯一弱于明的,便是他驱逐的并非外族。
从这里来说,自古得位之正,莫过于大明!
二十年前,百姓们相信朱元璋能够带着他们驱逐鞑虏。
二十年后,百姓们就同样相信朱元璋,相信大明的变法能够真正让他们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是战与火之中锤炼出来的信任。
这也是为什么杨宪会说,没有比明更适合推动改革变法的朝代了。
因为这个朝代得民心。
是真正的民心所向。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伟人伟大的原因。
后世伟人不仅驱逐外族,拯救华夏,更为重要的是他不仅站在老百姓的这边,简直可以说是老百姓的化身。
在这一点上,老朱虽然同样心系百姓,喊出“朕与百姓共天下,非与士大夫共天下!”这种振聋发的声音。
可终究还是太过执着与小家,即他朱家人了。
在他心中,朱家人还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这一点从他对他那几个为非作歹的儿子的处理就可以看出。
这也是为什么,杨宪认为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和朱元璋分道扬镳的原因。
不过这是用跳出时代的目光去注视,去要求。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咱老朱已经足够优秀。
从杨国公府出来后。
朱标看到金陵城无数百姓,自发聚集在这里。
其实自从朝廷通过报纸公布了改革的决心,以及一系列相关举措后。
已经不是第一天如此了。
眼前这些人也已经不是最初的那一批人了。
由此可见被程朱理学、传统礼教给迫害的百姓有多少。
这些百姓显然是认识杨宪的,见到杨宪出来,一个个跪下来大声说着感恩的话语。
“这是太子殿下,这次改革,多亏了他的大力支持。”杨宪看着那些百姓们,大声开口道。
杨宪话音刚落,这些百姓们便开始对朱标,表达发自内心的感激。
朱标看着这些神情激动的百姓,他回头看了杨宪一眼,杨宪给了他一个鼓励眼神。
朱标往前迈了一步,大声道:“你们放心,这次改革,为了大明千千万万的百姓,一定会贯彻落实到底!”
“我们朝廷最终要做的就是,让我们大明老百姓,所有老年人都能得到赡养,所有孩子得到抚养与教育,所有贫困的人得到依靠,所有困难的人得到帮助,鳏寡孤独者及身体残疾之人也不会被抛弃!”
朱标并没有和这些老百姓们,讲什么程朱理学,讲什么腐儒礼教。
而是用最直白,最浅显的话语,向老百姓们表达他的决心。
这就是千古第一太子,朱标!
朱标的话,引起了百姓们山洪海啸般的欢呼。
朱标看着这一幕,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这么一个瞬间。
朱标意识到,他原本以为坚不可摧的大明朝廷,在天下万民的面前是何等的渺小。
也终于彻底明白,课本上那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真正含义。
朱标原本以为自己的父亲是那个天命所归之人。
可如今却会忍不住去想,这天命所归的或许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天下万民。